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满是好奇,不时偷眼打量周遭景致。
赵怀安见状,心中微微一动。他想起自己初入长安时,也是这般模样,对一切都充满新鲜与敬畏。可长安终究是长安,繁华背后藏着无数暗流。他虽有意扶持陆家父子,却也明白,若要真正立足,还需靠陆崇康自己争气。
“陆兄,你既随我入京,便当以学问为重。”赵怀安将陆崇康唤至书房,语气郑重,“我已为你安排了太学旁听的名额,明日便随张书记去报到。若能勤勉苦读,他日或可一试科举。”
陆崇康连忙拱手应道:“学生谨记节帅教诲,定不负所望。”
赵怀安点点头,又道:“不过,长安非比乡野,士子云集,才俊如云。你若想脱颖而出,单靠书本上的学问远远不够。我听张书记说,你文章尚可,然辞藻华丽有余,气势不足。若欲成大器,须得开阔眼界,多与人切磋。”
陆崇康听得认真,连连点头。
赵怀安见他态度诚恳,心中稍安。他本欲再叮嘱几句,忽听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赵八掀帘而入,神色焦急。
“节帅,不好了,京中传来急报,说是李相府上出了大事!”
赵怀安眉头一皱,接过赵八递来的密信,展开一看,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信中言,李德昭昨日在府中宴请宾客,席间有人提及陆崇康在诗会上的表现,李相颇为赞赏,当场许诺要亲自引荐于主考官。然而,宴席未散,突有刺客闯入,直扑李相而去,幸亏侍卫反应迅速,方才将其制服。刺客虽被擒,却未吐露幕后主使,只言“陆氏之子,不该得势”。
赵怀安看完,心中一凛。他虽未明言,但已隐约猜到,此事恐怕与陆崇康有关。李相虽有识才之名,但亦是权谋之士,若陆崇康真得其赏识,恐怕会引来不少忌惮之人。
他沉思片刻,随即对陆崇康道:“陆兄,此事恐有变故。你若欲入太学,需更加谨慎行事,切莫锋芒太露。”
陆崇康闻言,脸色微变,但仍强作镇定:“学生明白。”
赵怀安又道:“你且安心读书,我自会为你周旋。”
待陆崇康退下后,赵怀安召来张龟年,低声交代了几句。张龟年点头应命,随即匆匆离去。
夜深人静,赵怀安独坐书房,望着窗外满天星斗,心中思绪万千。他虽已贵为节度使,却深知长安并非净土,权谋斗争无处不在。陆崇康虽有才学,但若无足够根基,恐怕难以立足。他本欲助其一臂之力,如今看来,恐需另作打算。
翌日清晨,赵怀安便亲自带陆崇康前往太学报到。太学门前,已有不少学子等候,皆是各地选拔而来,或出身名门,或寒门苦读。陆崇康见状,心中既激动又紧张,紧随赵怀安身后,不敢多言。
太学博士见赵怀安亲至,连忙迎上,恭敬行礼:“节帅亲临,不知有何吩咐?”
赵怀安淡淡一笑:“这位是陆崇康,乃我旧识之子,今日特来旁听。烦请博士多加关照。”
博士连连点头:“节帅放心,学生定当悉心教导。”
赵怀安又叮嘱陆崇康几句,方才离去。
陆崇康入太学后,果然如赵怀安所料,虽有几分才气,却在众多士子中显得略显稚嫩。他虽努力学习,但因出身寒门,见识有限,常被同窗讥笑。更有甚者,暗中散布流言,称其不过是靠赵怀安之势,方能入太学。
陆崇康虽心中不服,却不敢公然争辩。他深知,自己若想立足,唯有加倍努力,方能赢得尊重。
数月后,太学举行一场诗会,陆崇康被推举代表太学学子,与国子监、弘文馆等学府的才子比试。赵怀安得知后,特意前来观战。
诗会当日,长安城中士子云集,文坛名流亦纷纷到场。陆崇康虽紧张,却仍强作镇定,提笔挥毫,写下《长安春望》:
“春风拂面柳丝长,万国衣冠拜未央。金阙云开天色晚,玉河波暖水声凉。九重宫阙龙盘踞,四海英才凤翱翔。愿借东风扶直上,直登霄汉览星芒。”
此诗一出,满座皆惊。有人称赞其辞藻华美,气势恢宏;也有人暗中讥讽,谓其过于浮夸,不切实际。赵怀安却在人群中微微一笑,心中暗道:陆崇康,你终于开始懂得如何在长安立足了。
诗会结束后,李德昭亲自召见陆崇康,对其才华大加赞赏,并允诺日后可引荐于主考官。赵怀安见状,心中却隐隐不安。他知道,李相此举,恐怕另有深意。
果然,几日后,京中便传出流言,称陆崇康攀附权贵,意图借李相之势谋取功名。更有甚者,暗中散布陆家父子曾在乡间行骗,骗取赵怀安信任。一时间,陆崇康名声受损,太学中亦有人对他冷眼相待。
赵怀安得知后,心中大怒,立即命人彻查谣言来源。张龟年奉命行事,数日后查明,此事乃李相政敌所为,意图借机打压李相,同时削弱赵怀安在朝中的影响力。
赵怀安冷笑一声,随即亲自上书,为陆崇康正名,并在朝会上力挺其才学。一时间,朝野哗然,有人称赞赵怀安公正无私,亦有人暗中议论,称其过于护短。
陆崇康在赵怀安的庇护下,渐渐在长安站稳脚跟。他虽仍遭部分士子排挤,却也在太学中结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赵怀安见他逐渐成长,心中亦感欣慰。
然而,他心中始终明白,长安的风雨,远未结束。陆崇康能否真正立足,还需看他自己如何应对。而他,也只能在幕后,默默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