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学三论及批判(中)

章节报错(免登陆)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些媒体平台推出的寻亲节目一度很火,但有一个节目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有这麽一个母亲,孩子刚生下来不久就跟别人跑了,多年香无音信。后来孩子成年了,这个母亲又通过寻亲节目组找了回来,想跟孩子相认,并要求孩子瞻养。
    节目一经播出,网上就骂声一片。大家首先骂的是这个母亲,其次骂的就是那个劝说孩子认亲的记者,因为该记者在节目中使用了很多道德绑架的话术。
    大家为什麽会骂?因为在我们朴素的认知中,抚是瞻的前提,没有抚育就没资格要求养,不论法律是怎麽规定的,我们的道德观念就是如此。
    这个母亲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是苛,不抚之苛。那麽孩子对待母亲的态度,就应该是,不之件。假如不是这样,整个社会风尚就会出问题。
    设想一下,假如无论父母怎麽虐待孩子,都要求孩子必须无条件的孝敬,这就是在纵容恶行。
    坏人会坏得肆无忌惮,因为他们不必承受恶果。
    当然了,这世上的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慈爱的,这里只是打个比方,为了讲清楚道理。
    上述六种行为中,有一种需要重点关注,就是苛。我们知道,儒家提倡的是仁,后世学者对「仁」的解释有很多,但是对「苛」却很少提,甚至刻意不提。
    而在子学思想中,最反对的就是苛。
    苛的表现形式,主要就提出过分的丶不合理的丶不切实际的丶不仁的要求。
    举当代的一个职场小例子,某员工下午五点半正准备下班,领导过来扔给他一个工作任务,要求写一个几方字的报告,明天上班就得交。
    这是什麽?这就是苛!
    再比如《西游记》电视剧里,九头虫命令奔波儿灞去干掉唐僧师徒,这也是苛。
    现代有个词叫严苛,但严和苛是两种不同的行为。「严」通常是褒义的,「苛」则是贬义的。
    以收税举例,假如有人只盯着一部分人收税,却对另一部分人偷税漏税视而不见,这就是执法不严,影响了公平公正。
    「严」是「公」的前提,所以我们还有个成语叫公正严明。
    但假如某个人只赚了一百块钱,却要收他二百块钱的税,这就是苛。
    孔子还有一句话一一苛政猛于虎。
    按前文所述,与苛是因果对应关系,以报苛,这是对立面的冲突。就是张三不听李四的,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那就不仅是不听了,而是要干翻李四。
    在儒家子学思想中,对待苛的最高反抗形式,就是两个字一一革命。
    「革命」并不是一个现代词汇,而是儒家子学中的成语,出自《易经》。《易经》是儒家五经之首,里面有一句话「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汤武,就是商汤和周武,革命,其实就是造反。他们干了什麽?汤灭夏建商,武灭商建周,而这两位都是儒家推崇的上古圣贤。
    看到这里,是不是就感觉子学中包含的某些思想很危险了?所以它需要删改和阉割,从而异化为经学。
    所以儒学中的「格物」,就以这麽一种诡异的方式失传了,明明典籍中的痕迹还在,但后世却没人去提,也没人再去总结。
    孔子建立思想体系所采用的人性还原法,也被视而不见,成了某种禁忌。
    近代以来,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直到改革开放后的这几十年,不断有人提出「新儒学」的概念。
    探讨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合于现代社会,这种尝试本身值得提倡,但我对很多人所宣扬新儒学内容很不感冒。
    因为我没有看见一个人,在宣扬新儒学时提到了儒学最有价值的部分,系统性地总结孔子建立思想体系时所采用的方法一一人性还原法。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从个体感性到群体理性,最精妙的转变。
    真正有价值的新儒学,不是去搞经学研究,更不是片面引用古籍经典中的某段话,讲什麽看似高深的义理。
    我们得到认知以及检验认知的方法与过程,文化传统中最朴素的共同价值观,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刚才我们讨论了三个问题,孔子与笛卡尔丶孔子与王守仁丶孔子与马克思,最后第三个问题稍微多说了一些。
    接下来就是第二论的主题,儒家子学揭示的成长路径,
    去年我在安徽大学有个讲座,当时讲了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网上玩笑:某人说,假如哪天发达了,早饭豆浆买两碗,喝一碗丶倒一碗。
    这个玩笑在我看来也是个寓言,它的象徵意义是折射出每个人的潜意识。它象徵着我们每达到一定的高度丶拥有一定的成就后,做什麽丶不做什麽。
    在儒家的子学思想中,这条路径就是《大学》中总结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大学》中,阐述「格物致知」的这一卷内容,从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