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学三论及批判(中)

章节报错(免登陆)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可是紧接着后面两句就有问题了,他并没有回答,人怎麽能从无善无恶的认识状态,升华到有善有恶丶知善知恶的思想境界?
    他将具体的方法这一步直接就滑过去了,变成了一种玄学式的顿悟。
    孔子讲的可不是顿悟,而是从人性还原法开始,得到对善恶的认知,以及如何检验这种认知的一整套方法。这套方法才是儒家的格物。
    格物只是最朴素的认知起点,不是某种崇高的思想境界,而王守仁的心学,实践中很容易滑入主观唯心主义的轨道。
    他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善去恶是格物」。但在儒家的子学中,「为善去恶」不是「格物」而是「修身」,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讲。
    我今天尚且可以在这里总结,什麽是儒家的格物?王守仁这样的一位学问大家,他难道不清楚吗?以他的学识境界,说他不知道,我个人是不信的。
    那他为什麽还要那样说?我认为肯定有别的原因,有些话他没法说或者说不好说得太明白,只能让闻者自己去体会了。
    而当时儒家子学的格物,早已失传两千多年。
    子学在汉代被改造成经学的时候,格物就以一种很诡异的方式被掩埋了,后世还衍生出各种看似深奥精妙却似是而非的说法。
    为什麽会这样,就是我们要讨论的下一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孔子与马克思在马克思看来,阶级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那麽在汉代以后,儒学成为了官学,成为了制定法律以及宣扬道德的理论依据,它本身就会异化为一种工具。
    这个工具能不能拿来就用呢?当然不能,必须要对它进行改造,而这种改造的结果,就是汉代的经学。
    现代人对儒学的批判,其批判的主要内容,包括君权丶父权丶夫权的压迫,其实都是在汉代经学中出现的,比如三纲五常的概念。
    那麽经学是怎样对子学进行改造,或者说篡改的呢?大体过程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就是将道德原则抽象化丶概念化。比如说什麽是孝,大部分人通常的理解就是奉承父母,而不必重复我们刚才的推导过程,也就是格物。
    第二步,重新定义抽象的道德概念,进行偷换和篡改。比如将「忠」的思想内涵,从「诚明」也就是诚实地对待内心,偷换成「忠君」。
    第三步,就是删除格物致知的方法论,不讲我们得到认知的过程,只是单方面强调某种结论,
    比如「君父的权威」。
    伴随上述过程所发生的,就是将其理论体系不断复杂化丶深奥化丶精英化,让普通人很难听懂,但本能地又觉得很高深。
    通过子学中格物致知的方法,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指导行为的规范,诸如忠丶恕丶仁丶礼丶
    义丶孝丶慈丶信丶俭丶严.等等。
    但是得到这些行为规范,都是有前提条件与推导过程的,假如将这些过程和条件省略了,问题就出现了。
    还是以「孝」举例,有一句话很多人应该都听过,就是「圣皇以孝治天下」。
    这句话有什麽问题吗?很多人好像觉得没什麽问题一一圣皇提倡天下人都孝敬父母,看上去没什麽毛病啊?
    实际它不是这种表面上简单的涵义。
    孝,怎麽能用来治天下?它的核心首先是在家庭内部强调父权,强调子女对父母无条件的服从,然后再从家庭过度到社会,视君为父,强调对君权无条件的服从。
    由此便重新定义了「忠」的内涵,建立起「君父」的权威。
    先秦的子学家在构建思想体系时,并不需要神灵的参与,但经学家的篡改,却引入了君父的权威,它就相当于某种神权,这实际上是一种思想的退步。
    经学家为什麽要对子学进行这样的篡改,删除了格物致知的方法论,因为不删不行,不删就没法改造成阶级统治的工具。
    我们再列举刚才谈论「孝」时推导出的六种行为,详细加以说明苛一一抚一一慈性一一赠一一孝上面三种行为,是父母如何对待子女,下面三种行为,是子女如何对待父母。我们需要注意到,这六种行为之间,是存在前后因果关系的。
    比如抚与赡,肯定是先有抚育而后有赡养。假如父母不抚育子女,子女就活不到能够赡养父母的时候。所以从逻辑关系上,抚是的前提。
    孔子讲过两句话,以德报德丶以直报怨。我们具体到这三组行为,其原则就是:以孝报慈丶以瞻报抚丶以件报苛。
    这是格物的逻辑,慈和孝是同等重要的行为原则,同时也是因果对应关系,慈是孝的前提。
    只强调以孝治天下丶要求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进而延伸到子民对君主的绝对顺从,由此重新定义忠,这是经学对子学的最大篡改。
    这里讲个小故事,大家就能理解我刚才说的是什麽意思。
    最近几年某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