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护?只不过,目前来说,没有人会觉得,西南的那些叛军真能成事儿,所以就表现得不太在意。可是,一旦局势有变了,那大部分朝堂官员肯定还是会去支持平叛的事情的。这些事情,不难想明白,宁王自己也清楚。不过,在此之前,若是能给张恪他们捣捣乱,宁王还是不介意这么去干的。
另一边,陈庆之也已经有点失去耐心了。所谓:军中无小事。张恪申请火器已经这么多天了,居然还是没有搞定,这么耽搁下去,谁知道前线会不会因此出点什意外的?这个赵无极,实在可恶,若非他是老皇帝亲自任命的,以陈庆之的脾气,早就大耳刮子抽过去了。还有汪直,明明是火器营主管,偏偏诸般推托,就是不愿意帮忙。这老东西就是个墙头草,更怕承担责任,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长期跟在皇帝身边,才养成了这种小心翼翼的性子的?
陈庆之已经懒得再跟他们掰扯了,他决定把这件事,提到朝堂上,进行廷议。次日,早朝,陈庆之将此事呈上,由满朝文武公断。毕竟事关平叛,大部分官员自然还是表态支持的。虽然确实是有皇帝下过的旨意,没有他的首肯,不能放火器出营这一事实的存在。不过,皇帝如今的状况明摆着,是无法做什么的。因此,为了不耽误平叛的大事,也只能先将皇帝的这个旨意放到一旁了。所谓“事急从权”,大家对此都能理解的。
这事儿倒是就这么定下了,赵无极也没法再借口老皇帝的旨意,拒不运送火器去西南呢。可是,这家伙虽然不敢忤逆朝堂的决议,但在办事的过程中,却一直在用各种各样的小伎俩延缓火器的启运。以至于,整整准备了五天,这批火器才最终启运,发往西南。赵无极的这种种作为,若只是偶一为之,或许还有得解释,比如说他严谨、比如说他只尽忠于老皇帝等等。但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做出这样的事,便不得不令人起疑了。一根筋的人不是没有,但观赵无极此人,可并不像是这般死脑筋的人啊?如此的话,这人的立场怕是有问题的。不过,这事儿一时半会儿的也没办法弄清楚,如今还是要以国事为重,待以后腾出手来,再仔细地去查证了。
发给张恪的火器,耽搁了二十多天,但到底还是送过去了。本来,此次平叛,并没有打算动用到火器的。然而,谁都没想到,安顺城居然沦陷了。攻守易形之下,他们也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改变,那就是动用火器。对此,陈庆之等人也是理解的。安顺城是一座什么样的城池,大家还是心里有数的。想要攻克它,重新夺回来,确实是没有那么简单的。虽然,包括张恪、陈庆之等人在内,都不太想对自己的百姓痛下杀手的。可是,若不动用火器,光靠传统手段攻城的话,己方将士必定要付出不小的代价,损失惨重的。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事儿也只能狠狠心呢。火器的可怕,大家都明白,若不是逼不得已,他们是真的不想用在百姓身上的。不过,有张恪在西南,他做事情一直都还算是有分寸的,相信他应该可以控制好事态的。当然,这毕竟是在打仗,战场上,有些事情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事儿也只能抱着最好的期待,做最坏的打算了。
宁王府。赵无极正在向宁王禀报有关此次向平叛军队输送火器的事情。
“为了拖延时间,属下已经竭尽所能了,经过此事,他们怕是已经开始怀疑我了。”
“怀疑就怀疑吧。反正,咱们的布局,也快完成了,已经无所谓了。”
“是。为了不引起怀疑,这批火器中,还是有一部分是没有做过手脚的。老实说,准备这些东西,可要比直接制造火器还要费时费力的。”
“嗯,做得不错。唉,终究那里离京城太远了,许多事情都只能靠估计,因此做起来难免会比较麻烦一点。对了,你那位义兄……,可不可靠啊?这么大一扁文章,可别到时候整出岔子来。”
“殿下放心。咱们是有心算无心,我义兄只需依计而行就成了,不必费什么脑子的。如今他已经实际掌控住叛军了,而且他手里毕竟还秘密掌握着火器,这要是还能输了,那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的。”
“哈哈哈,好好好。虽然这个局,过于繁琐、也麻烦了点。若依本王之意,有了火器,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一锅端了他们的。不过,你说的也对,那样做,过于暴虐了,于本王今后的声名有碍,实非上策。总之,若一切顺利,等本王登上大位,必然不会亏待赵先生的,哇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