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至东南亚,换取象牙、犀角、香料等奢侈品,但规模较小,且受官方严格管控。
出口商品,以丝绸如“缭绫”“蜀锦”,瓷器则是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再是茶叶,主要满足海外贵族的需求。
进口商品以香料,如乳香、没药、珠宝则是琥珀、玛瑙、药材是犀角、龙脑、稀有木材如沉香等为主,多为奢侈品,与民生关联不大,对国家财政直接贡献有限。
海上贸易带来的财富集中于皇室和贵族阶层,如宫廷收藏的奇珍,尚未形成惠及民间或国家财政的巨大财富。
经济重心仍在陆上丝绸之路。
因此在李世民看来,太子要开设所谓海上丝绸之路,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钱财,更多是为了传播自身的威名,以及收集各类奇珍为主。
不过房玄龄却说了另外的事:“太子的船队,在林邑国带回大量稻种,据说能一年三熟。”
听到这话,李世民面色出现了惊讶的变化。
要知道如今大唐的水稻,都是一年一熟。
北方无霜期较短,水稻主要分布在关中、河东等地,需春播秋收,生长期通常为四到五月,仅能满足单季种植。
南方虽气候温暖,但受限于水稻品种,仍以一年一熟为主。
部分水利发达地区,可能尝试稻麦轮作,但尚未形成稳定的两熟制。
不过现在邸报上,在太子东征前,已经在进行推广稻麦轮作的方式,但还没有彻底普及。
毕竟对于百姓来说,贸然尝试新的作物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
一旦失败,可就是一年劳作亏空,且大多数家庭一年到头都是指着田地过活,稍有意外便会导致全家饿死的情况,他们没有试错的本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94章:三月之期(第2/2页)
“果真如此?”
李世民询问道,一年三熟的水稻对于大唐这样农业为基的国家来说,意义太过重大。
这意味着在同样一年的时间里,粮食的产量将会翻上三倍。
房玄龄微微摇头:“暂且只是听闻,倒是消息已经传开,太子欲在江淮种植。”
李世民有些沉默。
半晌,才道:“潼关,洛阳,辽东如何。”
房玄龄回道:“太子在通关有守军两万,火炮二十,洛阳约莫有辽兵三万。”
“辽东之地,由皇长孙负责,大约可起兵二十万余。”
看似李世民病愈后,一直在享受奢靡,但对于太子的探查,就没有停止过。
知己知彼,方百战百胜。
太子的兵力,长安城不用多说,主要在于潼关,洛阳,辽东三地。
这其中,潼关尤为重要,扼长安之咽喉。
若太子于长安城中失利,必先逃于潼关,再立于洛阳,与之分庭抗礼。
洛阳再败,则退回辽东固守。
李世民若要动手,自然不会去跟太子纠缠,这会让大唐动荡不休。
是以先要拿下潼关,截断洛阳,以困太子。
太子在筹备,他又何尝不是在筹备,不过是看谁技高一筹。
“承乾,好手段。”
李世民感叹道。
这是阳谋。
尚且不知太子是为此拖延,还是为此迷惑,但在这个时候将此摆出来,从某些方面来说,无疑是多了一道护身符。
是大唐基业重,还是皇权争斗要紧。
这个难题,摆在了李世民面前。
正如大多数人所猜测的那样,在太子强行占据右金吾卫时,李世民就明白,他跟太子之间,已经没有了和平共处的可能。
玄武门这一遭,终究是难以避免。
李世民再怎么顾念亲情,再怎么欣赏太子,也不可能把自身皇权拱手相让。
“仔细探查,看消息是否为真。”
李世民心中难以决断,毕竟一年三熟的水稻,对于大唐来说太过重要,可谓是万世之基。
农事,是王朝的根本。
从舆论上来说,若此事为真,太子的影响力将会在民间进一步拔高。
毕竟此前就已经发明了曲辕犁。
而今若再出三熟水稻,对于百姓来说,可谓是‘太子活我’。
这其实是李世民现在不想看到的。
父子争斗在于皇室内部,皇帝跟太子的矛盾自古由来,是惯例,自然不算笑话。
可要是闹到百姓层面去,对李世民的影响就大了。
李世民是个很要面子的人,对于皇帝而言,谁不想死后留名。
文皇帝是李世民的期望。
三熟水稻,一旦为真,必将是大唐祥瑞,这个时候的父子战争后行废太子之事,必将会有天虽降瑞,而君德有亏的说法,动摇李世民的道德根基。
李世民的治国方略以“重农固本”为核心,任何可能影响农业稳定的决策,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