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避子汤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当春绿被人叫着进了这间雅间的时候,看到忽然出现在徽州的大公子,当即吓得面色发白。
    再看到坐在榻上衣裳不整的小姐,屋里还隐约浮着奇怪的味道,春绿顿时脚软了。
    见她进来,谢凌并没有太大的反应,“给你家小姐沐浴,换身衣裳。”
    春绿唯唯诺诺地应了一声,根本不敢抬头,她像只鹌鹑似的,将适才苍山塞给她的衣裳捧了进来。
    很快有人进来,给水桶添水。
    给小姐擦背的时候,看着小姐身上的红印子,春绿看得胆战心惊,没想到大......
    山雨欲来风满楼,昭明堂前的梅树在晨光中轻轻摇曳,花瓣零落如雪,覆在那方石碑之上。陆知远伫立良久,手中信纸已被风吹得微微卷边,字迹却依旧清晰如刻??“请您替我看看,下一个春天。”她将信折好,放入怀中贴身收藏,仿佛收起一段沉甸甸的岁月。
    回屋后,她取出尘封已久的琴匣。那是陈氏遗孤留下的唯一物件,素面桐木,无雕无饰,只在内侧刻着一行小字:“声不为己,只为苍生。”她指尖轻抚琴弦,未奏一音,却似有千言万语在胸中翻涌。窗外学子已陆续入院,脚步声??,书声渐起,一如往常。
    可这平静之下,暗流从未真正平息。
    三日后,一封加急密报自西北边陲送达:甘州守将奏称,境内突现多股流民聚众,打着“迎周公归位、清君侧奸佞”的旗号四处煽动,已有三县响应,焚官衙、劫粮仓,局势岌岌可危。更令人惊心的是,这些人所持印信竟为“明经社义军总制”,而领军者自称“周门再传弟子”,通晓医术毒理,能以香灰画符驱疫,百姓称之为“白袍先生”。
    陆知远读罢,面色铁青。她认得这个称号??当年赵昭便曾豢养一批“神医”,借民间疾苦散布谶语,蛊惑人心。如今故技重施,分明是有人刻意复刻旧日手段,借明经社之名行颠覆之实。
    她即刻修书呈递太后,并召国子监几位心腹幕僚议事。席间,有人忧心道:“若此乱蔓延至中原,恐再生变局。不如封锁消息,由朝廷派兵速剿,以免动摇民心。”
    陆知远摇头:“剿易,安难。这些人之所以能聚众,必因地方苛政、赋役繁重。若一味镇压,只会让百姓愈发相信‘朝廷昏聩,唯有周公再世方可救世’的谣言。”
    她顿了顿,目光沉静如古井:“我们要做的,不是堵嘴,而是正名。”
    当夜,她亲笔撰写《辨伪录》,逐条驳斥所谓“周公再世”之说,指出周怀安一生反对迷信、崇尚实学,从不信鬼神符咒,更无“转世传人”。文中引述其《明经纪闻》原话:“治国之道,在察民情、兴水利、重教化,不在托梦降神。”又列举沈清梧案中种种证据,证明今之乱党实为别有用心之人冒充明经社余脉,意图乱中取利。
    此文一经刊发,抄本迅速传遍南北。各地书院纷纷组织讲会解读,更有年轻士子自发奔赴灾区,宣讲真相、协助赈灾。短短月余,甘州民变之势渐缓,部分受蒙蔽者主动归乡。
    然而就在此时,京城忽传噩耗:主持编纂《士林录》的副编修李慎,在家中暴毙,尸身呈青紫之色,口鼻渗血,状似中毒。其书房被翻得凌乱不堪,唯独缺失了一册尚未付印的手稿??《明经党狱始末》。
    陆知远赶到李府时,只见庭院冷清,灵幡低垂。她步入书房,见案上残烛未熄,砚台倾倒,墨迹泼洒如血。一名小童跪在一旁,颤抖着递上半张烧焦的纸片,上面依稀可见几行字:“……谢氏旧部藏于礼部档案房,借修订典章之名,篡改先帝遗诏……”
    她心头剧震。
    谢云章虽死多年,但其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尤以礼部为最。若真有人借修史之机篡改圣旨、抹黑忠臣,则不仅动摇国本,更将彻底玷污周怀安等人用性命换来的清议空间。
    她立即进宫面见太后。紫宸殿内,檀香袅袅,太后端坐凤椅,神情莫测。
    “陆卿以为,此事当如何处置?”
    “请开‘史狱’。”陆知远直言,“设特使司,彻查近二十年来所有官方修撰之书,凡涉明经社、周怀安、赵昭诸事者,一律重审来源,核对原始档册。若有伪造、删改、隐匿者,不论品级,皆按欺君论处。”
    太后沉默良久,终点头允准。
    于是,“史狱”设立,由陆知远领衔,调集翰林院老学士、御史台铁面官共十二人组成审查团。他们封闭档案库三个月,逐卷比对,最终查出礼部侍郎王缙等人勾结前阁老余党,私毁周怀安奏疏原件,另造伪本塞入国史;又发现户部某员外郎竟将雷州海堤工程记为“民间自发修建”,妄图抹去新政功绩。
    此案震动朝野,牵连三十余人,六部为之震荡。新帝亲临朝堂宣判:“凡篡改史实、淆乱是非者,贬为庶民,永不叙用。”并下诏立碑于国子监门前,铭曰:“史不可伪,言不可欺,天地有眼,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