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章 避子汤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心自知。”
    风波暂定,然陆知远心中仍有一结难解。
    那晚南屏山相见,素衣女子言辞恳切,举止清明,可她终究未曾留下姓名,亦未说明去向。世间只知她存在,却不知她是谁。这般神秘,反而助长了坊间传说??有人说她是周怀安的女儿,有人说她是天女下凡,甚至有寺庙开始供奉“白衣文母”,称其手持《明经纪闻》可避灾祛病。
    陆知远深知,信仰一旦脱离理性,便会沦为新的枷锁。她必须找到她,劝其现身,澄清一切。
    于是她再度启程,循着当年女子离去的方向,一路南下。经闽中、过岭南,最终抵达雷州旧地。此时明经社遗址已被百姓自发重建,虽简陋,却香火不断。她在村中住了半月,访遍当年渡口艄公、樵夫渔父,终于打听到一条线索:每月十五,海边礁石上总会出现一位素衣女子,独自燃香祭拜,从不言语,也不许人靠近。
    八月望夜,陆知远悄然前往。
    海风咸涩,月光洒在浪尖上,碎成银鳞。远处礁石上果然立着一人,披素纱,焚一炉淡香,面前摆着两杯清酒。她并未弹琴,只是静静望着大海,仿佛在等什么人。
    陆知远踏浪而行,直至三丈之外才停下。
    “你来了。”女子依旧背对,声音轻如潮汐。
    “我来了。”陆知远缓缓道,“这一次,我不想再让你一个人走了。”
    女子转身,面容清减如昔,眼角那道浅痕在月光下格外清晰。她笑了笑:“我以为你会恨我。毕竟,我用了十年时间躲在暗处,看着你一人扛起整个天下。”
    “我怎会恨你?”陆知远眼眶微红,“你是唯一记得周先生本来面目的人。你烧了他的旧屋,是因为不愿他的名字变成旗帜;你带走雪参,是因为你知道有些牺牲必须由特定的人完成。你比我更懂他。”
    女子低头,指尖轻抚香炉:“可我也害怕。怕自己一旦出现,就成了别人手中的棋子。怕有人拿我的脸去骗百姓的信任,拿老师的名去发动战争。”
    “所以你要一直躲下去?”
    “不是躲,是守。”她抬头望月,“就像黑月光,虽不见于白昼,却始终照着夜行者的路。只要还有人在黑暗中前行,我就不能彻底消失。”
    陆知远深深吸了一口气:“可现在不同了。史狱已开,伪书尽除,百姓读书识字者日众,《明经纪闻》已成启蒙之书。朝廷设立了‘直言科’,每年都有寒门子弟上书批评政令失误而不获罪。就连宫中熏香,也都改用草药配方,杜绝‘梦昙香’再现可能。”
    她上前一步:“你说光明足够明亮时,影子自然消散。可若没有你这样的黑月光在背后驱逐阴霾,哪来的光明?现在,是时候走出来,和我们一起迎接朝阳了。”
    女子久久不语。
    良久,她轻声道:“老师临终前,曾写过一封信,嘱我若天下太平,便交予世人。若乱世未止,则焚之。”
    她从怀中取出一封泛黄信笺,封口完好,墨迹斑驳。
    “我一直不敢打开,生怕看到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
    陆知远接过信,双手微颤。她没有拆,而是郑重收入袖中:“等我们回到昭明堂,召集天下学子,一起开启它。让它成为新时代的序章。”
    女子终于点头。
    翌日清晨,她们一同北返。沿途所经州县,百姓闻讯争相出迎。有人认出了那位素衣女子,跪地叩首,称其为“明经之魂”。她未应,只轻轻扶起一位老妪,低声说:“我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个学生罢了。”
    九月初九,重阳日,国子监举行大典。数千学子齐聚昭明堂前,观礼台高悬“启信仪式”四字横幅。新帝亲自主持,太后临席,百官列班。
    陆知远登上高台,手中捧着那封尘封多年的信。
    全场寂静无声。
    她缓缓拆开封口,展开信纸,朗声诵读:
    “吾生于浊世,长于困厄,幸得识字明理,敢言直谏。
    然吾之所求,非个人荣辱,乃天下人皆有发言之地,耕者有田,读者有书,言者无罪,行者无惧。
    愿后来者,不以权势压良知,不以富贵蔽初心。
    若有一日,孩童可在学堂自由议论国事,农夫能与官员平等对话,书生不必低头求赏,
    则吾虽死无憾。
    ??周怀安绝笔”
    话音落下,全场肃立。
    片刻后,掌声如雷,久久不息。
    数日后,素衣女子正式现身朝堂,自陈身份为陈氏遗孤陈微之,周怀安义女,曾任海外医馆主事,精通药理与舆情分析。她拒绝接受任何官职,唯愿执掌newly成立的“民间舆情司”,专责收集各地民情、监督政策施行、防止谣言滋生。
    新帝允准,并赐匾额:“明镜堂”。
    自此,朝廷内外形成新格局:陆知远主教育与典籍传承,陈微之掌舆论与民意疏通,二者互为表里,共护新政清明。
    十年后,陆知远寿至八十,病卧床榻。临终前一日,她命人将《士林录》最新一卷置于枕边。翻开扉页,赫然写着当年她写下的序言:“为天下读书人争一口活气。”
    窗外,春意正浓,老梅再度开花。
    陈微之坐在床畔,握着她的手。
    “老师走得很安详。”她说,“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听见了吗?孩子们还在念书。’”
    陆知远嘴角微扬,气息渐弱。
    弥留之际,她仿佛看见少年时期的周怀安站在讲台上,手持竹简,目光灼灼:“诸生当知,士之可贵,在于脊梁不弯,在于心中有光。”
    她喃喃一句:“我……也看见了……下一个春天。”
    手缓缓垂下。
    翌日清晨,昭明堂照常开课。年轻的助教站在讲台前,翻开《春秋大义》,准备授课。
    忽然一阵风过,檐下铜铃叮咚作响。
    学生们齐刷刷抬头,只见阳光穿透云层,洒满庭院,那株老梅树影婆娑,宛如守护千年。
    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先生,什么是黑月光?”
    助教微笑:“那是曾经照亮黑夜的人。他们不在光里,却让我们都能走向光明。”
    童声朗朗,继而诵读声起: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但使丹心存社稷,何妨寂寞守孤山。
    纵使身没名湮灭,犹有清辉照人间。”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