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读评:岁序更替,灯火葳蕤

章节报错(免登陆)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在有财、灯花、捡狗、蒜头的身上,都可以看到他们对生活的满足与不屈的生命历程,面对生活的刁难,并不会就此自怨自艾,有一个很强的适应环境甚至改造环境的能力。灯花在丈夫离世后挑起生活的重担,但并不会将命苦挂在嘴边,事实上能撑起一个家庭的人也不能是苦大仇深的人,也正是她的心胸辽阔,所教养的后代都保有一颗良善之心。捡狗在抓壮丁年代能够巧妙地躲避,在安定时期又有着不服输的定力,在开放时期甚至教导儿子适应,年老时依然精神矍铄。其实对于过去的岁月,我们听到最多的是他们生活的苦难及其吃苦耐苦精神,这些现象总是笼统地归于封建社会的剥削与动荡时期的压迫。当面对一些描述过去苦难岁月的作品时,我们总是望而止步,不是很想体验书中人物郁结的心理。然而《长河之灯》写一群小人物的悲欢,这些人物也不是主流意义上的农民,不像白嘉轩黑娃一般自带豪侠之气,身负传奇色彩,也不像孙少安父子俩的苦难史诗。小说聚焦于那些一辈子平凡、甚至带有灰色色彩的人,例如有银、远仁。小说对于苦难是一种淡然的态度,并不热衷于揭露百姓的苦难,去宣扬这种苦难精神,而是注入更为温柔甚至有些软弱的力量,没有添加那些轰烈悲壮的元素。
    物质空间的核心是土屋,灯花自然是土屋的中心。而为家族、历史注入温柔力量的是灯花,因而心理空间的核心是灯花。她是血脉长河中最初的那滴水,是多年来家族的寄托,灯花不仅代表着千万个如她一般坚韧的女性,在乡土气息流逝的当下,她更是无数人所追忆而又抓不住的旧影,她已经是中国乡土文化的一部分。千百年来中国乡村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地之母,在时光淘洗之后她们渐渐消失,而我们对于这类人的关注甚少甚微,往往会忽视她们在家族史乃至民族史上的贡献。是啊,这样博大而温柔的力量不知带给多少家庭以生的希望,也不知在多少个日夜默默地推动文明的进步。因而捡狗在灯花逝世后,依然回到曾经的土屋,亲切地唤一声“姆妈”,他与他的儿孙继承了她的良善。而中国大地上又有多少如他们一般的家庭,就如灯花的后辈一般记录先辈们的故事,承续优良的品质,在开拓更为灿烂的明天。
    三、永动的时空:现代文明下的个体对过往岁月的诗意追寻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总是陷入一个虚无的状态。或许是时间过得太快,又或者是当下生活的诸多不顺,以至于我们总是留恋于从前的人与事。作为00后的青年人,我们见证过老街旧巷的美好,也感慨着日新月异的繁华,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两个时代的碰撞。从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到都市,在互联网还不甚发达的年代,我们也曾在麦秸地里嬉笑玩闹,感受着最淳朴的乡土气息。然而记忆中的田地早已荒芜,老式的土房早已变成粉刷一新的红砖房,而村子里的老人也都渐渐逝去,象征着旧日的余晖已经悄然退场。遗憾的是那些过往的故事无人记录、无人知晓,曾经的建筑已是断壁残垣,或许多年后连这点痕迹也会被消除。
    而现代文明的发展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不再是像改革开放之初那般人推着时代前进,大多数时候我们是被时代裹挟着的,被催促着往前走。时间太快难以捕捉,以至于我们忽略了曾经珍视的东西。因而看完《长河之灯》后,我很庆幸有这么一本书记录了一个家族的历史发展,将那些曾经的人与事以纸质的形式保存,同时作者也想借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忽略了我们的来时路——先祖的开拓史。现代青年人的生存空间的确比先辈们好得太多,然而精神上的压力也让许多人骤然崩溃。《长河之灯》里以灯花为核心的心理空间并不只是延续到其子孙后代,抑或者是祝独依等人的身上,这个温柔抚慰的空间已然绵延至读者的身上。人类的历史都有相通之处,透过灯花我们也可以窥见自己爷奶一辈人的生命轨迹,他们也像灯花一家努力地活着、好好地活着,也许并不像白鹿原上的村民那般悲壮热烈,可能也不似福贵一般悲鸣可叹,就是顺时而为、逆时自愈。
    “一盏油灯在梅江边的土屋里古怪地燃烧,有时油灯结起了硕大的灯花。灯花百结,亮了又暗。灯花开,有客来。灯花一边刮着苎麻,一边观赏屋场上的鸟兽争斗。灯花坐在天井边,像一尊雕塑”。作者将人物的情绪炼化在诗化的语言中,而文字给予读者潺潺溪流般的宁静,不似北方的粗莽辽阔,也不似吴地的暗淡忧伤。作者笔下的生命意识,不是昂扬激越,亦不是悲怆哀鸣,他淡淡地诉说一个家族的命运,慢慢道来历史的源流。作者也很巧妙地将自己的情绪、历史发展的走向暗含在环境的描写中,其笔下的梅江世界是缓慢诗意的,不喧嚣吵闹不热烈奔放,它总是能够包容世间的不如意,生活在这里的人也不是风风火火的性子。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今,梅江边的人家面对时局总是“既来之则安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