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随着“二选一”的通牒下达,整个欧亚大陆的空气仿佛在瞬间被冻结。
伦敦,唐宁街。
新闻厅的橡木门紧闭着,一场紧急内阁会议刚结束。
发言人在闪光灯包围下,面色略显僵硬,对着镜头宣读那份字...
栗亚波站在原地,良久未动。
夜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些许寒意,却让他清醒了不少。他低头看了看手表,时间已经不早了。会议室内依旧有讨论声传来,但那已经不是他现在该关心的重点了。
他转身,走向实验室的方向。
穿过长长的走廊,脚步声在空旷的楼道中回响。他的脑海中,依旧回荡着周振邦最后那句话:“记住,真正的科研人,不是为了头衔而奋斗,而是为了人类的未来。”
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却像一记重锤敲在他的心头。
他走进实验室,灯光自动亮起。几名研究员正在调试XS-1的热控模块模型,看到他进来,纷纷站起身。
“栗教授。”助理研究员张晨曦有些惊讶,“您怎么这时候来了?”
“我来看看。”栗亚波点点头,走到控制台前,调出热控系统的模拟数据,“你们那边的自适应算法进展如何?”
“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模型构建,但在极端温差下的稳定性还有问题。”张晨曦递上一份报告,“我们尝试了几种优化方案,但效果都不理想。”
栗亚波接过报告,快速翻阅着。
他沉思片刻,忽然开口:“把量子优化算法的参数范围再扩大一倍,同时引入神经网络的动态学习机制。让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具备自我修正的能力。”
张晨曦一愣:“您的意思是……让它像人一样,在运行中不断学习?”
“没错。”栗亚波点头,“我们不能只依赖预设的参数,空间环境太复杂,必须让系统具备足够的适应能力。”
“明白了!”张晨曦立刻开始调整代码。
栗亚波没有离开,而是站在一旁,亲自监督调试过程。他的眼神专注,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不断调整参数。
时间一点点过去,模拟数据终于趋于稳定。
“成功了!”张晨曦兴奋地喊道。
栗亚波却没有露出太多喜色,他只是淡淡地说:“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是让它在真实环境中运行。”
他看了眼时间,已经凌晨一点多了。
“你们先回去休息吧。”他对众人说道,“明天继续优化。”
研究员们陆续离开,实验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
他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夜空,心中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
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知道这条路有多难。但他更清楚,这是一条必须有人去走的路。
XS-1只是一个开始,而他要做的,是为人类的未来铺路。
---
接下来的几个月,栗亚波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XS-1项目的后续优化工作中。
他带领团队完成了自适应热控系统的最终调试,并在一次高空模拟试验中,成功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这项成果,也让他在工程院内部的评价逐渐上升。
与此同时,他开始着手撰写那份关于自己独立科研能力的综合报告。
这份报告,不仅关乎院士评选,更关乎他科研生涯的自我定义。
他从“驺虞”项目开始,逐步梳理自己在每一个关键技术节点上的贡献。从流控算法的设计,到超材料结构的优化,再到反应堆热控模块的工程实现,他都详细记录了每一个决策背后的思考过程。
报告完成后,他亲自提交给了工程院评审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对这份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栗亚波的研究成果不仅具备高度的工程实用性,更展现出极强的独立科研能力。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即将顺利通过评选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再次将他推向了舆论的中心。
一封匿名举报信,出现在工程院内部系统中。
信中指控栗亚波在XS-1项目中存在数据造假行为,甚至暗示他的一些关键技术成果,其实是团队其他成员完成的,他只是“摘桃子”。
这封信虽然没有公开,但已经在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
评审委员会决定召开一次特别会议,对栗亚波的研究成果进行重新审查。
栗亚波得知这个消息后,并没有表现出太多惊讶。他只是默默地整理资料,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质疑。
他知道,这条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
---
特别会议当天,评审委员会的会议室里,气氛比以往更加凝重。
栗亚波站在投影屏幕前,面对着十几位院士和专家,开始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他从XS-1的热控系统讲起,详细介绍了每一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