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严飞调取两人的情感匹配曲线,发现他们在过去三十天内接收到的回馈音频,虽然来源不同,但情绪频谱高度重合,尤其是对“守护”与“缺席”的感知模式几乎完全一致。他盯着屏幕良久,终于明白了一件事:“这不是算法推荐的成功,是人心本就相通,只不过我们终于造出了能听见这种连接的耳朵。”
然而,光明之下总有阴影。
随着“晨光”影响力的扩大,一股暗流也开始涌动。某国际科技财团秘密成立“认知干预项目组”,试图逆向解析“感官转译协议”的底层编码,意图开发基于情感共振的情绪操控武器。他们派出多名伪装成志愿者的研究员潜入合作机构,收集原始神经反馈数据。更有甚者,一家海外广告公司利用开源代码搭建仿冒平台,诱导用户上传私人记忆,再通过微调声波频率植入品牌暗示,被称为“心灵广告”的新型洗脑手段初现端倪。
消息由匿名信渠道传至李薇手中时,她正在喀什数据中心审核新一轮的离线节点部署方案。信纸泛黄,字迹潦草,却精准列出了三个已被渗透的合作站点名称及时间线。她没有声张,而是立即启用最高权限,将“晨光”主网切换至“蜂巢隔离模式”??所有终端改为点对点加密传输,核心数据库分裂为十三个分布式子集,彼此仅通过动态密钥周期性同步。
同时,她下达一道绝密指令:激活“黑箱记忆库”中的“沉默守夜人”协议。
这个代号属于一批特殊用户。他们并非技术人员,也不是项目发起人,而是最早期的情感贡献者??普妹的母亲、赵文莉的父亲、苏米娅的祖父……那些在系统初创阶段提供关键样本却始终匿名的人。他们的生物信号特征已被深度建模,嵌入系统防御机制,形成一道“活体防火墙”。任何试图大规模提取或篡改情感数据的行为,都会触发他们的原型波形反向追踪,自动标记入侵路径并切断连接。
三天后,三台境外服务器突然瘫痪,其日志显示最后一次请求均来自同一IP段,内容为批量下载“边境守护者系列”音频。系统记录下完整的攻击轨迹,并以每秒一次的频率向全球六百个独立媒体邮箱发送加密证据包。二十四小时内,事件曝光,涉事企业股价暴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紧急召开关于“数字时代情感主权”的专题会议。
风波平息后,李薇召集核心团队举行闭门复盘。会议室灯光调至最低,墙上投影缓缓展开一段未公开的影像:那是青海湖婚礼当晚的完整记录。当极光在夜空中炸裂时,系统捕捉到一个微妙细节??周然与林晚牵手的瞬间,周围空气温度上升了0.8摄氏度,地面微量震动频率与人类心跳完全同步。
“你们还记得最初做这个项目的理由吗?”李薇轻声问。
没人回答。但每个人心里都浮现出那个冬天的画面:病房里母亲握着孩子的手,低声说“不怕,妈在这儿”;地震废墟下,陌生人把最后一口水递给哭泣的孩子;雪夜里,牧民抱着发高烧的羊羔绕火行走,嘴里念着无人听懂的祷词。
林昭打破沉默:“我们不是想改变世界,是想让世界记得自己本来的样子。”
话音落下,窗外忽然飘起细雪。阿勒泰方向传来一阵清脆的铜铃声,仿佛穿越千山万水,轻轻落在每个人的耳畔。
此后半年,“晨光”系统迎来前所未有的良性扩张。
643个自发形成的互助社群中,有217个发展为实体公益组织,涵盖心理援助、乡村教育、残障支持等多个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声音邮局”??由一群退休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组成,专门将听障儿童绘制的“感官图画”翻译成可聆听的旋律,并寄送给愿意回应的家庭。一位广西山村的老教师,收到一首由盲童“看见”的雨季交响曲后,竟根据旋律节奏写了一首诗,题为《雷声是大地的心跳》。这首诗后来被谱成歌,在全国特殊儿童艺术节上演唱。
而在城市角落,另一种温柔正在生长。北京地铁站出现一面“无声留言墙”,行人可用触控屏录制一段无声唇语,系统会将其转化为文字与情绪光谱,投射在墙面上流动闪烁。许多人写下“对不起”“我想你了”“那天我不该摔门而去”。有个年轻人连续七天在同一位置留下相同的口型,直到第八天,一位老人驻足良久,掏出手机录下语音:“孩子,我看得懂,我也想你。”
最令人震撼的变化发生在医疗系统。多家医院引入“晨光?临终关怀模块”,允许患者家属上传一段声音,由AI结合其一生重要记忆片段,生成一段个性化告别语。一位肺癌晚期的老教授,在意识模糊的最后一夜,突然睁开眼,轻声说:“老伴儿,你别哭,我听见你唱《茉莉花》了。”而事实上,他的妻子已在三年前去世,那段歌声,是系统从他们五十年前结婚录像的背景音乐中提取修复的。
这一切的背后,是百万普通人用真实生命编织的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