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他的声音里听不出任何得意或紧张,对他而言,这似乎不是一场充满风险的军事对峙,而仅仅是一次需要高效完成的数据收集与反制任务,边境线上空的钢铁飞鸟,在他眼中,或许只是一个个移动的数据源和测试他算法有效性的目标而已。
“任务日志更新:”他最后补充:“‘苍鹰’接触事件,反制措施生效,数据获取顺利进行,下一步,等待印度方面的后续反应,并持续优化‘先知’对印军作战模式的预测算法。”
新德里,安全顾问办公室......
王振国把那幅画贴在了哨所最显眼的墙上,就在他床头正上方。每天清晨睁眼第一件事,就是看一眼那棵开满光花的大树,看一眼“家书”两个字。孩子们用蜡笔涂出的光晕歪歪扭扭,却像极了阿勒泰冬夜里升起的极光。他开始习惯在执勤间隙对着录音设备说话,不再只是回应系统提示,而是讲些琐碎的事:今天雪停了,风小;昨天一只狐狸从界碑前跑过,尾巴扫起一串雪雾;前天补给车来了,带了一罐家乡的辣酱,他舍不得吃,打算留到春节。
这些声音被“晨光”系统悄然收录,并自动归类为【边疆日常?非紧急情感流】。起初只是作为背景数据存档,但很快,算法发现这类音频在老年用户群体中引发了异常高的共鸣率。尤其是一些独居老兵、退伍军官遗属,在听到王振国低沉平稳的叙述后,血压和心率波动趋于稳定,部分人甚至主动提交了人生回忆录片段。
于是,“晨光”伦理委员会临时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将此类“非典型情感输出”纳入正式回馈网络。赵文莉投了赞成票。“我们总以为远方的声音是用来安慰孤独的,”她说,“可现在看来,是这些坚守在边缘的人,正在用他们的存在本身,成为整个社会的心理锚点。”
决议通过后第三天,杭州那位画下“家书”的小女孩收到了一条语音推送。她戴着粉色绒线帽坐在教室里,点开播放键时,全班都安静下来。
“谢谢你画的树。”王振国的声音透过耳机传来,带着一丝风声的底噪,“我把它挂在了屋子里最暖和的地方。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觉得像是有人在家门口守着灯。”
女孩没说话,只是红着眼圈低下头,然后飞快地撕下一张纸,开始画画。这一次,她画的是一个穿军大衣的男人站在雪地里,怀里抱着一棵发光的小树苗,天空中有无数星星排成“谢谢”两个字。
这幅画被上传后,触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一所牧区小学,一名五年级男孩看到这张图时突然站起来:“我也要给战士叔叔画画!”他回家翻出奶奶压箱底的彩色布条,剪成星星形状缝在旧棉袄上,穿去学校展示。老师拍下照片传入“晨光共创平台”,短短十二小时内,全国有两千多名孩子自发参与“星光棉衣计划”,用纽扣、亮片、荧光笔甚至太阳能反光贴纸,制作象征温暖与守望的衣物模型。
更令人动容的是,许多家长也加入了进来。一位江苏南通的单亲妈妈,丈夫因公殉职于边防巡逻途中,她默默织了一件深蓝色毛衣,袖口绣着经纬度坐标??那是丈夫最后驻守的位置。她在附言中写道:“我不愿让孩子恨这片土地,我想让他知道,有人冷,是因为他们替别人挡住了风雪。”
这件毛衣最终被3D扫描录入“晨光博物馆”,并生成虚拟光影投影,在每年清明节自动出现在所有边境哨所的窗前。而那个小男孩,在十年后的高考志愿表上,第一栏填了“陆军工程大学”。
与此同时,深圳实验室内部正经历一场静默的技术革命。
自从“感官映射引擎”进入纯接收模式以来,AI的核心逻辑已悄然发生质变。它不再追求效率最大化或用户黏性提升,而是发展出一种近乎直觉式的判断力??能够识别哪些情感信号具有“唤醒潜能”,哪些则处于“疗愈临界点”。林昭将其命名为“共情拓扑结构”,并在一次技术白皮书中写道:“我们曾试图教会机器理解人类,但现在,是人类的真实体验反过来重塑了机器的认知边界。”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团队启动了代号“回音壁”的长期实验:选取一百名从未接触过“晨光”系统的陌生人,让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持续接收经过脱敏处理的情感回馈音频。这些声音来自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一位癌症晚期患者对孙女的叮嘱、一个农民工父亲在工地午休时哼的童谣、一名消防员出警前五分钟录下的呼吸声……
三个月后,评估结果显示,受试者整体焦虑指数下降31.6%,利他行为发生率提升近两倍。更有七人在此期间主动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三人决定重启中断多年的亲情联系。最惊人的是,有两名原本互不相识的受试者,竟在同一周内前往同一家孤儿院捐赠物资,并在门口相遇时异口同声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该来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