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虽有些畏缩,但也未曾疏远。
梁娴则悄然送来一封信,信中写道:
“陆公子,你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令人敬佩。然世间险恶,人心叵测。妾身虽不能助你一臂之力,唯愿你步步小心,莫蹈覆辙。若有一日你需离去,妾身必为你留一线生机。”
陆北顾看罢,心中涌起一丝暖意。
他知道,这位女子,虽身处深闺,却始终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
***
转眼间,秋风送爽,京城传来消息,欧阳修已奏请皇帝,命嘉州选派一名青年才俊入京,参与礼部主持的“经义策问”,以选拔人才。
州学上下议论纷纷,众人都猜测人选是谁。
不出所料,陆北顾被推荐为唯一候选人。
王知州虽有不满,但碍于欧阳修的压力,也只能应允。
临行前夜,苏洵设宴为陆北顾饯行。
席间,苏洵望着窗外月色,沉声道:“你此去京城,犹如孤舟入海,风波难测。然则,你既已踏上此路,便不可回头。记住,士人之责,在于济世安民,而非趋炎附势。若遇困厄,切莫忘初心。”
陆北顾起身拜谢:“学生谨记教诲,必将不负师恩。”
次日清晨,陆北顾背负行囊,踏上赴京之路。
马车缓缓驶出嘉州城门,回首望去,只见苏辙、韩子瑜等人站在城楼上挥手送别。
他心中默念:“此去京都,风云变幻,但我陆北顾,绝不退缩。”
马蹄踏碎晨霜,车轮滚滚向前,驶向未知的未来。
(全文共计约3800字)
州府大牢之中,夜色深沉,寒风穿隙而入,吹得油灯微弱摇曳。陆北顾盘膝坐在草席之上,手中《战国策》翻至“齐策”一篇,目光凝定,心中却波澜起伏。
他知道,自己此番被拘,并非偶然。那日斋中之辩,虽是文人交锋,然其言辞犀利,直指旧制弊端,已触动朝堂某些人的敏感神经。尤其是他那句“泥古者终为时弃”,更是如刀似剑,直刺守旧派的根基。有人要借此发难,打压异声,以儆效尤。
但陆北顾并不惊慌。他早已料到会有今日,也做好了应对之策。若能借此事立名于世,甚至引动京中士林关注,反倒是一次难得的契机。
只是,他不愿牵连苏老先生与诸位同窗。他清楚,苏洵之所以主动请缨赴京求援,便是为了护他周全。而欧阳修亲自出面施压,更说明此事已非地方可独断,背后必然有更深的政治博弈。
陆北顾合上书卷,抬头望向铁窗外的残月,心中暗自思忖:“京城……我终究还是提前踏上了这条路。”
***
翌日清晨,州府大堂鼓声再响,知州王大人升堂问案。
陆北顾再次被押上堂时,神色依旧从容。他昨日所写的那封呈词,已被转交上去,而苏洵带来的欧阳修亲笔信,也让此案变得扑朔迷离。
王知州端坐案前,面色阴晴不定。他昨夜一夜未眠,反复权衡利弊,最终决定采取折中之策??既不能轻易放人,以免惹怒朝中大佬;也不能重判,以免激起嘉州士林反弹。
他缓缓开口:“陆北顾,你可知罪?”
陆北顾拱手道:“晚辈愿听大人明示。”
王知州翻开案卷,沉声道:“据报,你在州学之中,散布异端言论,妄议朝政,煽动民心,意图颠覆社稷。此等行为,按律当严惩不贷!”
陆北顾朗声道:“学生所作《项籍论》,乃史评之作,剖析古今制度之兴衰,并无妄议之意。若因述史而获罪,则天下无人敢读圣贤之书矣!”
王知州冷哼一声:“你还敢狡辩?”
陆北顾不卑不亢:“学生不敢狡辩,只求明辨是非。若大人以为学生之言确有悖谬,可召京中宿儒、太学博士共议此案,以定是非曲直。若无罪可诛,请予释放,俾使继续修业,以待将来报效国家。”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
王知州眉头紧锁,正欲开口,忽听外头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衙役奔入堂中,跪地禀报:“启禀大人,眉山苏老先生携欧阳翰林亲笔信一封,请求面见大人!”
众人皆是一震!
王知州脸色微变,沉吟片刻,最终挥手道:“传苏老先生入堂。”
不多时,苏洵步入大堂,须发皆白,神情肃穆,身后还跟着苏辙与韩子瑜等人。
苏洵向王知州拱手行礼,随即取出一封书信,递上:“此乃欧阳永叔亲笔信,望大人细阅。”
王知州接过信,拆封阅览,脸色渐变。
信中内容大致如下:
“陆北顾,嘉州俊才,文采斐然,志存高远。其所作《项籍论》,虽语带锋芒,实乃以史为鉴,意在警醒世人,非敢妄议朝政。今闻其被拘于州府,实属误会。望阁下秉公断案,勿使忠良蒙冤。若需朝中诸臣调停,亦可随时告知,永叔当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