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大丈夫当如是也!

章节报错(免登陆)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在下井场之前,范祥特意在官廨的侧厅里换了身正式的官袍。
    身着绯袍的范祥看向僚人头人。
    “有劳引路。”
    阿木图沉默片刻,行了一个僚人的礼节:“是,汉官老爷。”
    离开官廨,通过内层...
    州府牢狱,阴冷潮湿,铁栅之外,是无尽的黑暗与沉寂。陆北顾盘膝坐在稻草之上,手中《战国策》摊开在膝头,借着从高窗透进来的微弱天光,缓缓翻动书页。
    他并不惊慌,也不愤怒。自那日在苏家斋中写下《项籍论》,便已料到今日之祸。然则,正如他所言:“若因言获罪,亦无所惧。”士人立身,贵在守志,岂能因一纸诏令而改其初心?
    “吱呀??”一声,牢门被推开,一名狱卒提着饭桶走了进来,将一碗稀粥和半个冷馒头放在地上,冷冷道:“吃吧。”
    陆北顾点头致谢,接过碗来,细细饮下,而后继续低头读书。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
    翌日清晨,州府大堂,鼓声三响,案卷齐备,知州大人升堂问案。
    陆北顾被押上堂时,神色坦然,毫无惧色。知州姓王,年过五旬,面相威严,目光如炬。
    “陆北顾!”王知州沉声道,“你可知罪?”
    陆北顾拱手道:“晚辈愿听大人明示。”
    王知州翻开案卷,朗声道:“据报,你在州学之中,散布异端邪说,妄议朝政,煽动民心,意图颠覆社稷。此等大逆不道之举,可有此事?”
    陆北顾淡然一笑:“回大人,学生不过以史为鉴,作《项籍论》一篇,剖析古今制度之得失,并未妄议朝政,更无图谋不轨之意。若有悖谬之处,愿请诸儒共辩,以正视听。”
    王知州冷哼一声:“你说你是以史为鉴,但你文中所言‘泥古者终为时弃’、‘旧制难承新局’,分明是在影射当今国政,暗示朝廷守旧误国!此等言论,若任其流传,岂不乱我朝纲?”
    陆北顾朗声道:“大人所言差矣。学生所述,乃千古兴衰之理,非独指今世。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若因述史而获罪,则天下无人敢言历史,无人敢读圣贤之书矣!”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
    王知州脸色一沉:“你还敢狡辩?”
    陆北顾不卑不亢:“学生不敢狡辩,只求明辨是非。若大人以为学生之言确有悖谬,可召京中宿儒、太学博士共议此案,以定是非曲直。若无罪可诛,请予释放,俾使继续修业,以待将来报效国家。”
    王知州沉默良久,目光闪烁不定。
    就在此时,一名衙役匆匆奔入,跪地禀报:“启禀大人,眉山苏老先生亲至,携欧阳翰林亲笔信一封,请求面见大人!”
    众人皆是一震!
    王知州眉头紧锁,心中已有几分不安。苏洵乃是名重一时的文坛泰斗,其子苏轼更是当朝新锐,而欧阳修,更是当今文坛宗师,执掌礼部,权势熏天。
    若贸然处置陆北顾,恐惹怒这些人物,甚至牵连自身仕途。
    他略一思索,沉声道:“传苏老先生入堂。”
    不多时,苏洵步入大堂,须发皆白,神情肃穆,身后还跟着苏辙与韩子瑜等人。
    苏洵向王知州拱手行礼,随即取出一封书信,递上:“此乃欧阳永叔亲笔信,望大人细阅。”
    王知州接过信,拆封阅览,脸色渐变。
    信中内容大致如下:
    “陆北顾,嘉州俊才,文采斐然,志存高远。其所作《项籍论》,虽语带锋芒,实乃以史为鉴,意在警醒世人,非敢妄议朝政。今闻其被拘于州府,实属误会。望阁下秉公断案,勿使忠良蒙冤。若需朝中诸臣调停,亦可随时告知,永叔当竭力斡旋。”
    落款处,赫然是欧阳修的官印与亲笔签名。
    王知州看完,额头已渗出冷汗。
    他深知,这不仅是一封信,更是一记来自京中的警告。
    稍有不慎,恐怕自己这个知州也坐不稳了。
    他沉吟片刻,最终长叹一声:“陆北顾,本官念你年少轻狂,尚不知利害。今日之事,暂且记下。你即日起不得再于州学讲学,亦不得擅自发表激进言论。若再犯,定不轻饶!”
    说罢,挥袖退堂。
    陆北顾被当场释放。
    众人松了一口气。
    苏洵上前,握住陆北顾的手,低声道:“你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只是……以后行事,还需谨慎些。”
    陆北顾微微一笑:“多谢先生厚爱。晚辈铭记在心。”
    ***
    数日后,陆北顾回到州学,却发现气氛已然不同。
    昔日同窗对他敬而远之,甚至有人避之不及。显然,上次之事已在州学中引发震动,不少人担心与他往来会招来麻烦。
    唯有苏辙、韩子瑜、周明远等人仍常伴左右,崔文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