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83章东华门唱过名,也不过如此嘛!
大乾秋闱制度,承袭自前明,考生初六日进场,连考三场,每场三日。
第一场考经义,也即是四书五经,
第二场考公文写作及论说,诏丶判丶表丶诰各一道,以及一篇议论文,这个倒是有点像后世的申论。
第三场则是策问,具体考察考生的治政能力。
在这九天之中,考生进入贡院之后,便禁止其出入。
其间官府只提供清水,不提供饭食,故而要考生自带乾粮充饥。
倒不是大乾朝廷管不起这几顿饭,而是考生的年龄和身体情况差别极大,年龄最小的也才十一二岁,而年龄最大的则有六七十岁。
再加上秋闱在八月举行,此时天气还甚是炎热,饭食容易发变质,万一有人吃坏了肚子,影响了考试,这责任谁也承担不起。
故而只有太祖皇帝时期,第一次秋闹之时提供了饭食。
而正是在这一届秋闱,两京一十三省的考生,共有上百人吃了官府提供的饭食之后身体不适,
还有几个竟然直接死在了责院之中。
当时事情闹得很大,甚至传出了有人操控科举,故意投毒的谣言。
后来历届秋闱,官府吸取了这一次的教训,便不再提供饭食,而是让考生自带乾粮充饥。
毕竟你自己带的乾粮,若是吃坏了肚子,或是吃死了人,这下总不能怪到官府头上了吧!
虽说大家都是自带的乾粮,但乾粮和乾粮之间,则不于天壤之别。
那些富贵人家的考生,不仅带了烧饼,还带了肉乾,人参片等物,而那些家境贫寒的考生,则只有几张大饼充饥罢了。
而周文仁自然是属于家境贫寒之列,好在他带的烙饼,在和面之时,街坊四邻便极为用心地加了盐,怡糖等物。
故而周文仁将烙饼成小块,在清水里泡得软一些,倒也不算十分难以下咽。
至于接下来的三场考试,对周文仁来说难度不大。
周文仁有自信,若是没有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此次秋闱他是必中的。
时间恍惚,九天已过,周文仁在走出贡院之时,行囊里带着的乾粮,便只剩下最后一块了。
而这一张烙饼,周文仁竟有些不舍得吃掉,
他打算将这张烙饼好好珍藏,让这张烙饼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贫寒之时的志向,更不要忘了那些街坊四邻的恩情。
再说贾政,在初六日这天,吃过入帘上马宴之后,贾政便坐镇考场,再未离开过半步。
等到了十五日,一众考生离场之后,贾政也不得半日闲暇,因为接下来要将所有的考卷,进行糊名和誉录处理。
所谓糊名,顾名思义,便是将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隐去,预防徇私舞弊的发生。
而誉录,则是为了预防考生在考卷上作记号,让专门负责誉录的官吏,将考生的考卷用朱笔再誉抄一遍。
故而所有考生的考卷,其实共有两份,一份为朱笔誉录,一份为墨卷原本。
而考生用黑墨所写的墨卷,则予以封存,以备事后查验。
这两项工作做完之后,才是真正阅卷工作的开始,而贾政的主要着眼之处便在这里。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严厉打击科举舞弊,但不管朝廷如何严刑峻法,如何防微杜渐,却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完全杜绝科考舞弊的发生。
很多时候,科举舞弊的问题所在,并不是出在主考官,或者副主考这些大佬身上,而是出在负责誉录试卷的吏员,出在负责阅卷的房考官身上。
而大多时候,也不是泄露考题这种泼天大案,而是事先便安排好,让几个才学平平,但并不十分差劲的学子,顶掉几个才学尚可,大概率会中举的秀才。
一来,被顶掉的学子,人数并不多,不太容易被发现。
二来,即便是主考官发现了端倪,那些房考官也能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为由,说我就是喜欢这几人写的文章,你又能拿他怎麽样呢?
最多是将这几人的考卷,交由大家共议,顶天了将这几人刷下去罢了。
至于负责阅卷的房考官,任你怎麽找,都是找不出半点毛病来的。
而主考官和副主考可以由朝廷选派,但是这些誉录试卷的吏员,以及房考官却都是由当地官吏充任。
上千年以来,科举的历史有多久,这科举舞弊的门道便有多深。
贾政并非科举出身,对科举舞弊里的门门道道,他自然是不大清楚的,但是无妨,在他上任来浙江之前,皇帝李崇让礼部尚书张,给贾政配备了一个极其豪华的幕僚班底。
这些人无一不是礼部干员,科举舞弊里的门道,贾政不清楚,但是他们都门清啊!
比如绍兴才子周文仁,十三年前得罪了杭州名儒季伯晓,自此之后,周文仁四次参加秋闱,每一次都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