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寒门难出贵子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一步步成长、成熟,心中充满了宽慰。
    荀子望着韩非,脸上露出了微笑,“说说你的理由吧。”
    看到这一幕,韩非在心里大大地松了口气。他冒着被发现的危险来此,终于还是赌对了。如果荀子这次不肯听他说话,那这次就真的白来了。
    与六国合纵相比,韩非更想做两手准备。他并非不相信六国合纵联合,而是希望为韩国在任何情况下都多留一条路。
    荀子作为他的老师,韩非非常清楚他的性格——干脆利索、绝不优柔寡断。
    因此,韩非没有卖关子,直接开口说出了自己的底牌。
    “老师,韩国有农家宗师培育出了最新的小麦品种。”
    “这种小麦可以亩产400斤!”
    “而且它并不需要严苛的灌溉条件,在旱地上也能达到这样的高产!”
    荀子闻言微微一愣,然后缓缓皱起了眉头。
    “亩产400斤?”
    作为儒家大师,荀子虽然从未亲自耕种过,但他对农产品的各种数据都了如指掌。
    当前秦国的小麦产量大概在亩产250斤左右。这还是在风调雨顺的年份。如果稍微遇到一点旱灾,产量还会下降更多。即使是在最风调雨顺的时候,也不过亩产300斤左右。
    亩产400斤的地方,只有在秦国的黔中郡盆地才有。那里是秦国最富饶的地方,但即便是那里的水稻等农作物,在最为得天独厚的时候,产量也比400斤多不了多少!
    现在韩国居然有了亩产可达400斤的小麦?
    而且还是可以在旱地上种植?
    如果大秦能够……
    荀子微微眯起了眼睛。
    当前秦国要解决的问题,在荀子看来无非就两件。
    第一件是如何快速为秦国寻找更多的人才。
    荀子游历各国,见过了许多天下的寒士。
    如果有可能,他很想大开寒门,为天下百姓谋福利。他坚信许多人才就潜藏在寒门之中,只要施以援手,就能为君王带来巨大的助力,比如李斯。
    然而,想要让寒门出贵子却非常困难。
    一来书籍制作复杂且昂贵;二来是粮食问题,严苛的赋税让许多百姓连耕种都来不及,仅有的余量有时都无法填饱肚子,怎么可能还有心情去读书?
    归根结底,都是一个问题——粮食问题。
    现在秦国虽然减少了赋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百姓,但实际上想要靠这些来帮助寒门贵子还是远远不够的。
    而如果能够获得这种最新的小麦品种,百姓富裕了,自然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去思考事情。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诸多寒门也就可以逐渐走出贵子。
    韩非看到荀子这般模样,知道他正在思考,心中顿时一喜。他也知道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于是急忙劝说起来。
    “老师,您有远见卓识,许多事情都能通过一些细微的线索推演出来。您不可能不知道这种农作物所蕴含的意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老师您说过的话。百姓对一个国家的意义非同寻常,只有让百姓填饱了肚子,国家才会强盛,君王才能得心应手,诸多战士们才能上阵杀敌。”
    “未来六国联手合纵联合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了。到时候秦国对粮食的需求注定会大幅度增加。弟子曾算过,仅凭当前秦国的生产力,除非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否则是不可能收获足以支撑如此大规模战争的粮食的。”
    韩非神情严肃地说着,他在来之前已经反复确认过这些事情。他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服荀子。
    “但这是不可能的。不说其他,单单是今年秦国的收成,就注定不会太好!”
    “黔中郡遭受了连日大雨,而北方的多个郡县,近月来才盼来了雨水。旱灾与水灾同时肆虐,导致秦国今年的收成,恐怕最多只能达到往年的七成。”
    “若等到明年六国大军联合进攻,我们势必难以筹集到足够的粮食!”
    “到那时,恐怕这微不足道的粮食问题,将会引发巨大的灾难!”
    “暂且不论秦国目前的兵力状况,即使兵力充足,足以抵御六国合纵,但我们真的能毫发无损地面对六国联军吗?”
    夜风徐徐,星光洒满天空。在宰相府内,韩非端坐在荀子面前,神情庄重,竭力劝说着荀子,希望能改变他的心意。
    “老师,那是不可能的。剑门关前五万秦军击败三十多万楚军的奇迹,不会轻易重现。而且,当时秦军还以一万军队作为诱饵。”
    “剑门关地势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再加上连绵的暴雨和楚军无法攻克的焦躁情绪,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齐聚,秦军这才取得了胜利。”
    “诚然,秦军的武器装备强大,军队战斗力惊人。但想要在六国的战场上,再用五万军队击溃如此庞大的敌人,几乎是不可能复制的壮举!”
    荀子抬头望向韩非,恍惚间仿佛回到了昔日授课的时光,两人仍在狭小的房间中对坐,辩论着是非曲直。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他们的辩论,已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关乎着数万乃至数十万人的生死存亡。
    韩非并不知道荀子心中的思绪,他专注地看着荀子,身体前倾,英俊的面容上写满了凝重。
    “再者是时间问题,老师,您应该也清楚,这场战斗绝非一年半载就能结束,而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征战。”
    “战争一旦爆发,除了战场上的士兵和将军的指挥外,还要看双方的经济实力。没有粮食和后勤补给,即使军队再强大,将军再神勇,也终将走向失败。”
    “这次漫长的战线更是如此,秦国若想赢得这场战斗,除了军队外,还必须拥有充足的粮食补给!”
    “这次的六国合纵与上次截然不同,老师。这次六国联合,是坚实的后盾,是稳固的基础。他们罕见地统一了意见,共同对付秦国。”
    “有了这种联合,就意味着他们拥有源源不断的粮食补给。六国地域辽阔,他们倾尽全力支持这场战争。秦国或许能在军队上与之抗衡,但如果真的交战起来,如何应对得了?注定会被拖垮的!”
    韩非滔滔不绝地说着,列举了许多有力的论据。
    荀子看着韩非,微微一笑:“在这里面,韩非,你忽略了一件事情,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韩非一愣,迅速思考了一遍,却未发现任何遗漏。他沉声问道:“何事?请老师指教。”
    荀子笑道:“人心。”
    老人缓缓起身,从书堆中走出,来到窗前,轻轻关上阁楼的窗户。岁月不饶人,秋夜的凉风让他感到一丝寒意。以前的荀子并不在意保养身体,只关心自己的思想和学说能否流传。
    但现在,他还渴望看到大秦的铁骑踏遍东海,看到王上君临天下,因此也更加注重身体了。
    “暂且不论六国与秦国的战况,想象一下,需要六国联合起来才能对抗秦国,那六国在联合时,他们需要多么正直、正义、聪明且无私?遇到什么情况,才能让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对抗秦国呢?”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