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手段,自然不愿将事关生死的命根子交出去,反抗得颇为激烈。
官府也不敢贸然动手,生怕局面一发不可收拾,让始终对东南虎视眈眈的海寇摘了桃子。
于是,就这么僵持了四个月。
可现在听这意思,官府是又开始动作了?
怪不得老郭如此戒备。
堂堂大明官府,就算剿不了纵横海上的大寇巨匪,拿捏一群根子在地上的农户、地主,还不是轻轻松松?
徐行叹了一声。
官府、海寇,都是吃人的老虎,两虎相争,受苦的,终究还是他们这些百姓。
这世道,真是越来越不给人活路了。
徐行心里翻滚着种种念头,却并不显露出来。
他交完钱,跟老郭道别一声,就拎着药材包,转身离开药铺。
沿途上遇见认识的商贩,徐行都会笑着打个招呼,有熟识之人,他也会停下脚步,跟对方闲聊两句,再挥手告别。
出了城,他便沿着泥泞乡道,一路前行。
乡路杂草丛生,尽头有座小山坡,坡上林叶茂密,林间小溪潺潺,溪旁立了排屋舍。
门前悬了块匾额,匾额上痕迹显得格外深邃,凹陷处没有半分尘埃,平直的线条勾勒出端正的楷书字迹。
掀潮馆。
此地环境清幽,似是出家修行的宁静道场,从大门进去,便是一片水痕白石压成的地面。
因东南局势纷乱,战事频发,民众也在战火中,历练得颇为彪悍,武风盛行,哪怕是田野间的农夫,都能耍两手有模有样的把式。
久而久之,此地自然是拳师如云,武馆林立。
穷文富武,是武行中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以武馆大多开在城中。
可徐行的掀潮馆,却反其道而行之,自他师父那代,便立身乡野,广纳贫家子弟为徒。
奈何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都为生计所迫,只能学些粗浅招式,便要回家里帮忙,极难坚持下去。
自老馆主刘锅逝世,徐行接手武馆后,掀潮馆的学徒就越发稀少,到如今,正经跟着他练拳的人,仅有一人。
此人名为齐大柱,乃是淳安本地桑农,心思单纯,勇猛精进,拜师以来苦修不缀,几无一日懈怠。
徐行对齐大柱的资质、品性都颇为满意,已打算将再过些时日,便将他纳入掀潮馆门墙,做个有资格给历代祖师敬香的真传。
回到武馆后,徐行先支起炉子,将买回来的药材和一只山鸡给处理了,放进粗陶瓦罐里煮上。
虽然心里念着事儿,但徐行也不会因此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
处理好食材,他又架起个大铁锅,倒进去一盆混着铁钉子的木屑木炭,再升起一蓬明晃晃的焰火,点燃满锅炭火。
徐行从旁边拿起一根竹棍,在火中轻轻搅合。
等铁钉粗糙的尖头都给烧得微微发红,他才放下竹棍,抄起簸箕,手腕轻轻一抖,朝锅里洒进去一把豆荚。
这些豆荚都晒足了天数,稍一碰火,干瘪的表皮便化为灰烬,暴露出内里的豆子。
豆子接触火焰,发出滋油般的轻微声响,等这一点油声后,整个豆子就会被燎得焦黑发苦,难以入口。
就在这刹那,徐行空着的左手动了一动。
满锅火焰如遭逆风吹卷,摇晃不已,发出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响。
一息之后,徐行吐口气,张开手掌,露出一把泛着油光的豆子。
豆子黄澄澄,粒粒饱满,没有一丝焦痕,而锅中的泛红铁钉,位置分毫不变。
他竟是在这点时间里,避开了所有铁钉,把数十粒将爆未爆的豆子给尽数捻起,且力道把握得恰到好处,没有把任何一颗豆子捏得破裂。
这种神乎其技的表现,足以令寻常拳师瞠目结舌。
徐行吹了吹豆子冒出的白气,一粒一粒地往嘴里抛,边吃边嘬气。
如他这种拳师,手脚肌肤已淬炼得极为坚韧,哪怕直接放进沸水里,也会浑然无事,可嘴巴嚼着也会觉得有些烫。
不过,正是烫的吃着才香。
徐行慢慢嚼着豆子,听着豆子破裂时,唇齿间传来的清脆声响,享受地眯起眼。
吃完这一批,徐行又抄起簸箕,如法炮制。整个过程中,他的目光都极为专注,肌肤也渐渐泛红。
以徐行的功力,想不间断地“火中拈豆”,也绝不轻松,须得全神贯注,容不得半点分心。
也正因如此,他才会用这种方式,来锻炼自己的武学。
——若没有挑战,怎称得上修行?
这会儿功夫,罐子里的药汤也煮好了,一股浓郁中药味挟着大片大片的肉香,扑面钻到徐行的鼻孔里,令他精神一振。
这里面煮着的山参、当归,都有几十年的年份,药力非凡,练武讲究养炼合一,要强身健体,自然离不开滋补。
徐行也不怕烫,伸手从火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