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北魏地方设置州(郡)、县两级政府,县下设乡,乡有“三老”。396年,州设刺史、郡设太守,大县的长官为县令,小县为县长(任期六年)。县以下随而置之。405年,各州设置三刺史,六品,宗室一人,异姓二人;郡设置三太守,七品。县置三令长,八品。
(三)孝文帝改革之后的职官体制
孝文帝的政治改革包括整顿吏治、颁俸禄制、改革官制等。同时,对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
第一,完善门下省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孝文帝改革官制之前,北魏侍中之职多以皇帝宠信之臣担任,内侍左右,参与谋议。孝文帝改制后,门下省拥有了平录尚书事、下达诏书等职能。世宗拓跋元恪继位后,侍中仍多以皇帝亲信之臣担任,门下省仍拥有平录尚书事、下达诏书之职能,便形成北魏“政归门下”的局面,也容易导致侍中利用门下省之职能而擅权(赵涛.2008)。
第二,规范、健全尚书省的机构设置。孝文帝即位初,始以郎中主曹务,官品为正六品下。官位虽低,然职任甚重。太和改制时,北魏尚书制度臻于完备,分36曹。其名可知者有吏部、考功、南主客、北主客、殿中、直事、三公、驾部、仪曹、祠部、左主客、右主客、虞曹、屯田、起部、七兵、左中兵、右中兵、左外兵、右外兵、骑兵、都兵、都官、二千石、左士、右士、比部、水部、度支、仓部、左民、右民、金部、库部等34曹。
太和十七年(493年),罢主要选自宗室诸王、皇亲国戚,以及强宗豪右或部落大人、投依北魏者、勋劳卓著者之外都大官、内都大官、中都大官(其职位约与尚书相当)(周兆望.2002)。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部属有仆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附)。太和十五年(491年)改官制时,尚书令为从一品上,尚书左右仆射为从一品中;二十三年(499年)改制,尚书令为正二品中,尚书左右仆射为从二品上。
第三,中书省。北魏置中书监、中书令各一人。孝文帝初,定命中书监正第一品,中书令正第二品中;太和末,监从第二品,令正第三品。属官:中书博士、中书助教博士、中书学生。
第四,设置集书省。太和十五年,孝文帝归并整合御前侍从咨议系统,借鉴晋制组建集书省。集书省,掌规谏、评议、驳正违失等事,以散骑常侍为主官,或称“散骑省”。集书诸职不仅供官员迁转,还可充当胡汉大族子弟的起家官,朝廷严格限制候选者的政治归属、家世门第和权势功绩,确保名望士族的仕宦权益(刘军.2016)。
第五,九卿等机构及其品官级别的调整。我们根据《唐六典》注释本和相关资料,将北魏九卿等机构及其品官级别的调整情况列示如下:
1.太常卿。北魏太常与光禄勋、卫尉为三上卿,位从一品下。
2.光禄卿。北魏光禄卿从第一品下;太和二十二年重次职令,九卿并第三品。
3.卫尉卿。北魏卫尉卿从第一品下,太和二十二年降为第三品。
4.太仆卿。北魏太仆卿第二品上,又置少卿;太和二十二,九卿并第三品。
5.廷尉卿。北魏置少卿、司直。后魏第二品上,太和以后降为第三品。
6.大鸿胪卿。北魏大鸿胪卿第二品上;太和二十三年,降为第三品。
7.宗正卿。宗正其职务是掌握皇族的名籍簿,分别他们的嫡庶身份或与皇帝在血缘上的亲疏关系,每年排出同姓诸侯王世谱。宗正卿为二品上。
8.司农卿。北魏大司农第二品上,太和二十二年改第三品。
9.太府卿。后魏孝文帝改少府为太府,置少卿一人,第四品上。
10.国子监。北魏初,第四品上;太和二十二年,增为从第三品。
11.将作监。北魏太和初,将作大匠从第二品下;二十二年,降为从三品。
(四)孝文帝改革之后的军官体制
北魏建国初期(386-395年),畜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拓跋鲜卑族仍然是以畜牧业和对外战争掠夺为主。部落实行军民一体化。各部落由部落大人或酋长统帅。北魏建元后,军队从拓跋鲜卑族中选拔;汉族人只“服勤农桑,以供军国”,并建立了一国两制的军政体制。一方面继承魏晋的封建制度,在中央设立尚书、中书、门下等台省,多由汉人任职;另一方面,国家的权力中心和中枢机构由拓跋鲜卑族的王公侯大人参与。
北魏的军队包括中军(禁卫军)、镇戍兵、州郡兵三部分。军队的编制是军、幢、队、什、伍。军是最高编制单位,设军将、军副。一军所统员额,史书无明确记载,大致是5000人左右。幢有幢主、幢副。一幢所统之兵也无明确记载,一说500人左右。北魏前期,其兵源主要来自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汉族人只从事农业生产,不服兵役,最多只充当军中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