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以不计。但现在我才明白,正义的果实,从来不能从不义的土壤中长出。’”
“这句话,与王志远在遗书中写下的内容如出一辙。他们曾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却最终走向了不同的道路。王志远选择了沉默,而李文轩选择了妥协。但他们都没有放弃对历史的思考,也没有放弃对真相的追寻。”
林婉儿合上笔记本,走到窗边,望着夜色。远处的灯火依旧闪烁,像是无数未竟的梦想。她知道,自己所做的,不只是记录历史,更是在守护真相。
她想起自己曾采访过的一位老教授。那位教授在谈到李文轩时,曾说:“他不是一个坏人,也不是一个英雄。他只是那个时代的一部分。他犯过错误,但也留下了反思。我们应该记住他,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理解。”
林婉儿点点头。她知道,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对那段历史的回应。她不是在塑造英雄,也不是在批判罪人,而是在还原一个真实的个体。
几天后,她前往李文轩生前居住的老小区,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他的资料。那是一栋老旧的居民楼,楼道里堆满了杂物,墙上还贴着几十年前的宣传画。
她在一位老邻居的帮助下,找到了李文轩的儿子。那位中年男子接过林婉儿递来的名片,沉默片刻,然后点了点头。
“我父亲临终前,留下了一本日记。”他说,“他说,如果有一天有人想了解他的过去,就把这本日记交给她。”
林婉儿接过那本日记,封皮已经泛黄,边角有些破损。她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写着:“1966年冬,被批判。”
她继续翻阅,字迹略显潦草,但依旧清晰。
“今天,我签下了检讨书。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我不是没有挣扎过,也不是没有想过反抗。但我最终选择了妥协。因为我不想让家人受到牵连,也不想让自己彻底失去未来。”
“我知道,很多人会骂我软弱,会说我背叛了理想。但我也知道,如果我不妥协,那些真正无辜的人,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我希望有一天,我能重新站上讲台,哪怕只是讲一节课。我希望我的学生能明白,知识不是权力的工具,而是自由的火种。”
林婉儿的眼眶湿润了。她合上日记,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她知道,自己必须将这段历史呈现给更多人。这不是为了谁的名誉,而是为了让后人明白,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
她走出老小区,阳光洒在她的脸上,温暖而明亮。她深吸一口气,仿佛能感受到李文轩的存在。她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正是他所希望的。
几天后,她将这段内容剪辑进了纪录片的最终章,并在一次座谈会上公开播放。现场的观众很多,有学者、有学生,也有普通市民。当纪录片播放到李文轩的日记片段时,全场陷入了沉默。
一位年长的观众站起来说:“我曾经也是那个时代的学生。那时我们被灌输了很多东西,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思考。今天,我从这段纪录片中,看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挣扎与坚持。这让我想起了我的老师,他也曾像李文轩一样,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
林婉儿点点头,她知道,这正是她想要的效果。她希望人们能从这些故事中,看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而不是被单一叙述所掩盖。
纪录片播出后,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热潮。有人开始重新审视那段历史,也有人开始整理自己家中长辈的回忆录。林婉儿收到了许多邮件和信件,有人分享了自己祖父的故事,也有人讲述了父亲在劳改农场的经历。
她将这些内容整理成一个新的章节,标题是:
《沉默的声音》
“在那段历史中,有太多人选择了沉默。他们不是没有声音,而是不敢发声。但他们的心中,始终有一团火,从未熄灭。”
“这团火,不是愤怒,也不是仇恨,而是对真理的渴望。他们希望有一天,自己的经历能被讲述,自己的声音能被听见。”
“而我,正是那个倾听者,也是那个讲述者。”
“我无法改变过去,但我可以用文字,让过去不再沉默。”
“我相信,历史不会被遗忘,只是需要时间。”
林婉儿合上笔记本,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灯火。她知道,自己还有很多故事要写,还有很多真相要挖掘。但她也明白,真正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无数人的努力,一点一滴地推动。
她轻轻闭上眼睛,心中默念:
“我愿做那团火的守护者,让它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