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云龙兄,真没有什么内家心法?不要求能练出真气外放的那种程度,可以散布全身挡子弹就行……”
“……”
楚云龙嘴角接连抽搐。
在御林军当带刀侍卫十多年,执行了无数任务,从来没有遇到这样...
几天后,第十六期培训计划正式敲定。李婷团队将目标锁定在内蒙古阿拉善沙漠腹地、黑龙江三江平原湿地、四川横断山脉以及广西北部湾沿海岛屿。这些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农业模式各异,对农机的适应性和培训的针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李婷亲自带队前往内蒙古阿拉善沙漠腹地,这里是第十六期培训的首站。培训地点设在一个新建的沙漠绿洲农机服务中心内,现场聚集了来自多个边远村庄的青年农民,其中不少是蒙古族同胞。
“各位学员,欢迎你们加入‘农机技师’培训计划。”李婷站在讲台上,目光坚定,“你们将成为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希望你们认真学习,掌握技能,为家乡的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培训内容涵盖沙漠地区适用的耐高温、抗风沙农机设备,包括耐风沙播种机、太阳能滴灌系统、以及针对沙尘暴频发区域的防尘防护装置。这些设备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以前我们种地靠经验,风沙大,机械容易坏。”一位蒙古族学员巴图感慨道,“没想到现在有专门适合我们这儿的农机,真是开眼界了。”
李婷笑着点头:“科技的发展,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这次带来的设备,都是根据沙漠极端气候条件设计的,操作简便、维护方便,适合你们长期使用。”
为了提升培训的实用性,李婷团队继续优化“农机维修模拟系统”和“远程诊断平台”,并特别开发了针对沙漠地区常见故障的模拟模块,帮助农民掌握应对方法。
“我们要让农民不再依赖外部维修,而是自己也能处理一些常见问题。”李婷在培训现场强调,“这样不仅能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也能增强农民的自主性。”
培训过程中,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不少人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甚至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练习操作。一位来自阿拉善边缘的年轻农民阿古拉在操作一台耐风沙播种机时,不小心卡住了传动轴,他立刻打开“农机管家”APP,按照提示一步步排查故障,最终顺利解决问题,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以前觉得农机维修是件很神秘的事。”阿古拉兴奋地说,“现在才发现,只要掌握了方法,其实并不难。”
培训结束后,李婷组织了一场“农机技师技能比武”,邀请学员分组操作设备、排查故障,比拼技能水平。现场气氛热烈,学员们积极参与,最终评选出了一批“优秀农机技师”。
“你们是未来的希望。”李婷看着这些年轻人,心中充满欣慰,“希望你们能把所学带回村里,帮助更多的农民。”
离开阿拉善后,李婷又马不停蹄地前往黑龙江三江平原湿地,继续“农机技师”培训的第二站。这里的农业以湿地种植和水田作业为主,土壤泥泞、地势低洼,机械化推广难度极大,但潜力同样巨大。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推广设备,更要培养人才。”李婷在培训现场说道,“只有让农民真正掌握技术,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黑龙江的培训现场,李婷团队带来了适合湿地环境的水田专用拖拉机、智能插秧机和远程监测平台,帮助农民在复杂地形和多雨环境下实现高效耕作。
“以前我们种地全靠经验,现在有了这些设备,种地也能‘看数据’了!”一位年轻的满族农民赵春雷感叹道。
李婷点头:“科技的发展,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农民。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农民掌握现代技术,用科学的方法种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培训结束后,李婷团队在黑龙江设立了第七个“农机技师培训基地”,并安排一名资深技术员长期驻点,为当地农民提供技术支持。
随后,李婷又带队前往四川横断山脉地区。这里地处西南高原,山地起伏、气候多变,农业以山地种植和林下经济为主,机械化推广面临诸多挑战。李婷团队带来了适合山地作业的轻型履带拖拉机、智能山地播种机和远程监测系统,帮助农民在复杂地形和多雨环境下实现高效耕作。
“以前我们种地全靠肩挑背扛,现在有了这些设备,种地也能‘省力气’了!”一位年轻的彝族农民阿木克哈感叹道。
李婷点头:“科技的发展,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农民。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农民掌握现代技术,用科学的方法种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培训结束后,李婷团队在四川设立了第八个“农机技师培训基地”,并安排技术员长期驻点,为当地农民提供技术支持。
最后一站,李婷前往广西北部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