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学三论及批判(上)

章节报错(免登陆)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子学三论及批判(上)
    (注:《子学三论及批判》,是我在2025书友兰香会上的讲座内容,当时只准备了一个简单的提纲。
    有些引述的内容可能不尽准确,因为都是现场即兴的讲述。
    事后我尽量整理了讲稿,删除了一些不太合适的琐碎内容,当成免费章节发在这里,恰好与书中情节呼应,介绍宗正讲了什麽,不想看的读者可以直接跳过。
    水平有限,一家之言。)
    最近国内国外都发生了不少热点事件,引起了很广泛的关注,具体就不多说了,但我们在指责某一类行为时,经常会用到一个词——双重标准。
    为什麽我们本能地就会得出判断,双重标准是不对的?因为我们自然而然地拥有某种一致的价值观,它可能与某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无关,讲的就是最朴素的道理。
    社会生活中最朴素的道理,其实就是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代表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但是社会价值观不是天然就有的,首先你得有这样的文化传统才行,我们很多习以为常的很多认知,在某些国家丶某些族群中是没有的。
    比如孝敬父母,有很多国家连赡养的义务都没有。
    是什麽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然是文化传统,它决定了我们能接受什麽丶不能接受什麽。
    对近现代的中国而言,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我们为什麽能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对它进行本土化改造,这种思想的土壤从哪里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子学三论」的第三论,后面再阐述。
    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主流,一直是儒家思想。为什麽诸子百家中,后世官学以儒家为主流?有人说这是统治阶级选择的结果,它最符合阶级统治的要求。
    这句话对不对?不能说错,它确实是选择的结果。但这个结论也是有问题的,至于问题出在哪里,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子学三论」的第二论。
    儒家之所以会被选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好用,能解决社会治理中的大部分问题。作为一种思想学说,好用就是最大的优点。
    打个比方,有的学说在讲怎麽盖监狱丶怎麽抓罪犯,但儒家讲的是另一种内容,我们为什麽要盖监狱丶为什麽要抓罪犯?
    回答人为什麽要怎样做的问题,就是儒家的子学。
    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有经丶史丶子丶集四部,将儒家经典(通常所说的十三经,包括所谓的四书五经)列为经部,而将先秦其他诸家学说列为子部。
    是但我今天所讲的「子学」以及「经学」,不是按照这种标准划分的,而是特指儒家学说的不同历史阶段。
    儒家学说的发展,在历史上大体可以分为这麽几个阶段:先秦时期的子学丶汉代之后的经学丶宋代的理学丶以及明代的心学。
    个人认为,儒学的发展并不是越来越完善的,也不是越来越进步的,而其中最有思想价值丶最能代表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的,恰恰就是最初的子学。
    后世的经学丶理学丶心学,对子学各有各的歪曲与背离,这些后面有时间再介绍。
    子学是指先秦时期的学说,那个时候儒学还没取得官方正统地位,仍是一个民间流传的思想学派。
    我今天要讲的是《子学三论及批判》,主要内容,是儒家理论是怎麽从无到有构建出来的,以及它的核心逻辑丶价值以及应用范围。
    第一论丶格物致知
    前几年,我曾经讲过一次《中庸》和《大学》,但当时讲的比较琐碎不成体系,而且过于纠缠章句解释了。
    今天要讲的重点,就是文化传统中朴素的价值观从何而来?所以在这里,就不会引用过多的经典原文,甚至我在准备提纲的时候,都控制自己尽量不去查阅资料。
    哪怕没有读过儒家典籍的人,只要是在正常的中国文化环境中长大的,都应该听过我引述的很多东西,我今天就尝试按这个标准去讲。
    有一年春晚,蔡明演了一个节目,不论别人说什麽,她都一直追问「为什麽呢?」
    蔡明是个喜剧演员,但是在思想史上真有这麽一个人,叫苏格拉底,每个人习以为常的丶坚信的知识,他都要问为什麽?
    那麽有没有人回答过这种问题?或者说有没有人能回答这种问题?后来有一个人叫笛卡尔,他就这麽做了。
    从无到有构建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而且有非常明确的逻辑过程,我们首先能想到谁?如果要举一个例子,最着名的就是笛卡尔。
    笛卡尔是怎麽回答这种问题的呢?他用了一种方法,叫意识还原法。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它的过程。首先是质疑,我麽所拥有知识是否可靠?从上帝的存在到崇高的美德,再到人世间的法律,还有我们习以为常的认识,都是可以被质疑的。
    那麽一层层质疑到最后,哪怕所有事物都可以质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