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了。」
「据谍子飞鸽传信的内容来看,刘继隆应该是调遣了陇右的官吏南下,又招募了兵马,这才稳住了三川的局面。」
说到此处,高钦忍不住说道:「阿耶,刘继隆在三川镇压世家庶族,抢掠他们的土地和财富丶奴仆,又将他们强行迁徙去河西,为何其馀世家庶族不反?」
「因为刘继隆没有对他们动手。」高骈皱眉回应,心想这并不是好消息。
高骈自然知道三川这群世家豪强手里有多少钱粮,只是他毕竟是朝廷的官员,不便下手抢夺。
「可惜,都便宜了刘继隆……」
高骈眉头紧皱,将茶杯放在了身旁桌上,高钦见状连忙为他添水。
高骈眼见高钦那平庸的模样,暗叹一口气,并没有觉得是孩子的问题,反倒是觉得是自己常年在外,疏于教导,才让孩子长成了这般模样。
「阿耶,今早我看过军碟,眼下我们在三川和黔中分别募兵,已有九万馀兵马。」
「王郎君已经调遣两万新卒来僰道,您准备什麽时候夺回北边的失地?」
在高钦眼底,自家阿耶只是一时失利,如今三川在手,还有个黔中可以招募悍勇的蛮兵,定然可以夺回三川。
只是在高骈眼里,夺回三川的难度不小,必须得等刘继隆率军北上,攻略关内道时,他才有机会进攻三川。
至于刘继隆是否会继续与他对峙,甚至渡江南下,他则一点不怀疑。
三川的气候他知道,比起陇右,可谓是个不断洒水的火炉,又热又闷。
刘继隆麾下兵马,大半都是陇右丶河西出身,定然不适应三川的夏秋两季,而春季太近,所以刘继隆肯定不会继续对三川动兵。
相比较下,刘继隆在朔方丶秦州招募的新卒,差不多已经练兵三个月了,等刘继隆开春北上,这些新卒也堪一用。
关内道遭受重创,郑畋又虎视眈眈。
在高骈看来,刘继隆定然会北上夺取关内道,与郑畋决战陇山一线。
届时关中三面被围,朝廷必然迁都。
想到这里,高骈不得不为自己谋划起来。
对于朝廷而言,迁都北都才是上策,但若是他们能迁都南都,前往江陵,而自己又能节制山南东道,那自己或许能与刘继隆形成东西对峙的局面。
「大唐,只能依靠吾……」
高骈眯了眯眼睛,而此时堂外也传来了脚步声。
不多时,张璘的身影出现在院中,他高兴走来,急忙作揖道:「节…不对丶现在应该称呼高王了!」
张璘笑呵呵称呼起来,高骈瞧见他这副没心没肺的样子,也不由嘴角轻挑:「混厮……」
张璘不以为意,走上前坐在左首位道:「节帅,我去泸州看过了,东川兵仍堪用,补足兵员后,如今编兵二万,一万留驻泸州南部的江安丶绵水等县,另一万被我带过来了。」
「节帅,我们什麽时候动兵?」张璘作揖询问,显然是对于上次的战败不服。
高骈眼见张璘询问,倒也没有必要遮掩,直接说道:
「朝廷已经联合黠戛斯约定三月出兵,黠戛斯出兵十万袭扰凉州,朝廷以郑畋为主,出兵九万进犯秦州。」
「除此之外,天德军和夏绥军也会趁机袭扰朔方。」
「届时刘继隆必然北上,而我军也能好好练兵,在入秋前后出兵收复失地。」
「好!」张璘闻言振奋,但同时又惆怅道:「我军精骑仅存三千馀,如今无法获取军马,恐怕……」
「无碍。」高骈安抚道:「刘继隆善用骑兵,且北方更利于骑兵作战,因此他北上后,便会带着骑兵北上,届时我军虽然只有三千骑兵,也足够对付三川的叛军了。」
「确实如此。」张璘点点头,认可般的附和了高骈的言论。
高骈见状也道:「好好练兵,留给我们的时间也就六个月了。」
「是!」张璘起身作揖,同时调笑道:「那末将就告退,高王。」
「滚吧!」高骈无奈笑着赶走了他,随后再端起茶杯时,嘴角却依旧止不住上扬。
「高王……倒也不错。」
高骈回味着这称呼的同时,陇右军与三川军也开始了隔江练兵的奇景。
滚滚长江东去,动辄百丈宽阔,浪头纷飞,便是数万兵马的喊杀声,在其面前都显得那麽弱小。
半个多月的时间一晃而过,随着时间走入二月,正在成都府衙内的刘继隆,也终于等到了许久不见的李商隐……
「节帅,义山先生到了!」
成都府衙内,张武急匆匆走入中堂,提醒着正在练字的刘继隆。
刘继隆听后笔锋停顿,抬头露出笑意:「终于来了……」
他放下毛笔,洗手擦乾净后询问道:「义山先生到哪了?快去准备兵马,你我出城相迎。」
「已经到大堂了,末将也是刚刚知晓,义山先生说不要声张。」
张武急忙解释,刘继隆听后皱眉:「不要声张?」
他心里升起了不好的预感,而此时脚步声也在外响起。
张武与刘继隆看去,但见满头仍旧乌发,留有尺许长须,体魄比较此前略微强健的李商隐走到了门口,身后还跟着几名正五品的府衙官员。
「义山既然要到了,为何不提前说一声?」
刘继隆高兴上前,恨不得把李商隐抱入怀中,以表心情。
然而李商隐并未立马回复他,而是看向身后官员:「你们先退下。」
「是……」几名官员连忙对刘继隆丶张武作揖离去。
刘继隆见此场景,也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可是陇右发生了什麽事情?」
「确实发生了许多事情。」李商隐眉头紧锁,颔首回答,同时抬腿走入中堂,对刘继隆说道:
「不过在说这些事情之前,还请节帅准许下官先说当下最为重要之事。」
「什麽?」刘继隆疑惑看向他,却见李商隐朝他深深弓腰,从怀中取出了一本文册。
不等刘继隆反应过来,李商隐郑重道:
「安西副都护丶寿昌县子张淮深,陇右都督高进达,河西都督张昶,山南都督陈靖崇,朔方都督曹茂,陇右都护府长史崔恕,都察院兼法曹参军韩正可,东川兼西川都督府长史李商隐等七十八人上奏,共劝节帅称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