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诗词歌赋,终是小道!

章节报错(免登陆)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去岁冬日,我有友人自北方寄信而至,言及长城边上,大雪茫茫,蔚为壮观。”
    “两位皇孙虽自幼在南方长大,未曾去过北方,却也都见过雪景。”
    “便以这长城之雪为题,作诗或词一首,以一柱香的时间为限,看谁能写得更好吧。”
    黄子澄说完,嘴角边掠过一抹笑意。
    一般而言,命题作诗大多都是即景即情即事。
    他怕朱允熥早做了准备,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出的题目,离此十万八千里。
    如此一来,就算朱允熥有备而来,也完全用不上。
    更重要的是,黄子澄此前教导过朱允炆功课,刚才就写过咏雪的诗。
    此时正好拿来用。
    他出完题,深深地看了朱允炆一眼。
    朱允炆立时会意过来。
    当即故意做出沉思状。
    朱允熥却是轻轻摇头,问道:“二哥莫非想好了?”
    朱允炆愣了一下。
    不是一柱香的时间吗?
    怎么才刚刚开始,就在问了呢?
    难道这小子,真有诗才不成?
    若是让他抢在前面,那就不好了。
    一念及此,朱允炆微微笑道:“却是有一两句,只恐登不得大雅之堂。不过,既然三弟相问,那二哥便献丑了。”
    朝堂上顿时一阵阵窃窍私语。
    古有曹子建七步成诗,传为千秋美谈。
    想不到二皇孙竟也有如此本事。
    才刚刚出题,这么快就想好了?
    不过,也有人看了看黄子澄,立即就明白过来。
    毕竟,黄子澄是东宫的人,曾在朱标手下办事。
    听闻素来与朱允炆的关系不错。
    此时故意出此题,想来是之前朱允炆早就写过的。
    由此看来,朱允熥多半要输!
    此子狂勃,不知天高地厚,也该给他一个教训。
    ……
    很快,太监拿来纸笔。
    朱允炆当即挥毫写道:
    长城雪后更巍峨,一片银装映日多。
    古道蜿蜒铺白练,雄关静默裹银波。
    寒风吹动旌旗猎,冷气袭来剑戟磨。
    此景此情堪入画,千秋万代任人歌。
    “好!”
    “好诗!”
    “二皇孙有才啊!”
    朱允炆的诗写完,朝堂上顿时响起一片赞赏声。
    这首诗要说多好,倒也谈不上。
    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但命题作诗,根本无瑕思虑,挥笔而就。
    再加上朱允炆也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能有如此才华,当真值得称赞。
    至于是不是事先早就写好,大家纵然心知肚明,也不会有人去揭穿的,都只当是临场发挥了。
    太监将诗作呈到老朱案前,朱元璋看了看,满意的点了点头。
    朱允炆极尽孝道,好儒学诗文,正是非常适合的守成之君。
    朱元璋虽然只识过两年字,但他十分好学。
    即使在战争中,也勤读不倦。
    论真识学问,老朱当然不是只读两年书的半文盲。
    单论文学造诣和修养,老朱看过的史书和诗词歌赋,可是要远远超过后世大学生的。
    他望向朱允炆的脸色,露出几分笑意。
    自古马上打天下,文才治天下。
    朱允炆的特质,很符合老朱对未来江山继承人的期许。
    ……
    “古有曹子建七步吟诗,今有二皇孙挥笔成文,当为千秋美谈啊!”
    “二皇孙之才,当世同辈之人,无人能及,可笑还有人说他无才?”
    “夏虫不可语冰,有些人见识浅薄,无礼狂妄,不知天高地厚,还以为自己有才呢。”
    “他如何能与二皇孙相比?”
    ……
    一众文臣议论纷纷。
    朱允炆,乃是吕氏之后。
    吕氏一族又是文官中人。
    他们自然乐意看到朱允炆上位。
    至于武将勋贵,他们懂诗词歌赋吗?
    文官们评价,他们也就只能在旁边看热闹了!
    “三皇孙,你还有何话可说?”
    “三皇孙殿下,不知你的诗词可曾想好了?”
    “三皇孙殿下,不会一柱香的时间过去,你还写不出来吧?”
    众文官一个个询问,充满了戏谑之意。
    黄子澄显然不会帮他。
    也就意味着他不可能事先写好。
    要在一柱香的时间内,写出一首诗词,还要水平不能低于朱允炆的,这可不是一件易事。
    在场的许多人都是进士出身,作诗写词乃是一等一的好手,信手拈来。
    但易地而处,纵然他们自己,也未必能轻易写出来。
    毕竟时间紧迫。
    何况朱允熥不过是一名十四岁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