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P>
“是。”</P>
苏洵又坐了下来。</P>
“你们就是苏轼、苏辙兄弟吧。”</P>
叮嘱了苏洵之后,赵骏的目光又看向了苏轼二人。</P>
“是,知院。”</P>
苏轼二人也连忙站起身。</P>
“你们是从襄阳坐火车来的吧。”</P>
“是的。”</P>
“沿途一路,除了看到理科一道的运用,还看到了什么?”</P>
赵骏问。</P>
苏轼正在想该怎么回答。</P>
苏辙是个老实孩子,老老实实道:“看到了沿途百姓,沿途风景。”</P>
“百姓过得好吗?”</P>
“不算好,但也不算差。”</P>
“那汴梁呢?”</P>
“很繁华。”</P>
“仅此而已吗?”</P>
“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P>
“跟沿途的百姓比呢?”</P>
“还了太多。”</P>
“是啊,好了太多。”</P>
赵骏点点头:“但相比以前,外面的百姓只会更糟糕。你们是不知道,十多年前,大宋很多地方的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甚至会饿死人。”</P>
苏家兄弟生于景佑年间,成长在大宋高速繁荣阶段,类比的话,算是相当于后世八九十年代。</P>
那个时期国家已经完成了农业革命,像以前的那种大饥荒已经不存在了。</P>
所以他们感受不到饿肚子是什么感觉。</P>
但赵骏却清楚。</P>
因为他来时行走过天下,知道民间疾苦,也知道那个时候苛捐杂税之重,加上各种剥削,天灾人祸,百姓饿死人,是常有的事情。</P>
就像他处理淮南赈灾粮食一案的时候,杀了那么多贪官,可却无法挽回死的那么多灾民一样。</P>
而如今大宋蓬勃发展,同样也存在新的农业革命,粮食产量大增,粮价低廉,税收低廉,又有大量田地分发,朝廷还会招募工人搞大基建。</P>
基本上只要不是懒汉,不耕地,不出去做工,就不可能出现饿死的情况。</P>
然而赵骏却依旧不满意,他看着二人继续说道:“而跟从前比起来,现在天下的百姓至少衣食无忧。可我不会说百姓现在能吃饱饭就是好,你们知道为什么吗?”</P>
“不知道。”</P>
“因为我只会说他们过得还不够好,好的层次要不断地往上提升,这才是为国为民。”</P>
“原来如此。”</P>
“所以汴梁现在的繁华,我却并不觉得是大宋国家有多强盛,真正的强盛,是每一处都如汴梁,每一处都兴旺发达,如此他们才是真正的好,你们现在明白了吗?”</P>
“知院志向远大,令人钦佩。”</P>
苏轼兄弟肃然起敬。</P>
赵骏笑道:“这些事情,我本不该对你们说,你们又知道为何?”</P>
“小子不懂。”</P>
“我跟你们说这些,是因为你们是年轻人。”</P>
“年轻人有何不同吗?”</P>
苏辙问道。</P>
“自然有不同之处,比如你们的智慧。”</P>
“智慧?”</P>
“不错,你们伯父已经跟我说过了你们在火车上的想法,很好,从未接过过理科,却能如此有构思,这说明你们很聪明。”</P>
赵骏用欣赏的目光看向他们说道:“我最喜欢的,就是像你们这样聪明的少年郎。”</P>
“谢知院夸奖,我们兄弟二人只是胡思乱想罢了,而且也提不出实际解决的办法,实在不敢居功。”</P>
苏轼颇为老成且谦虚地说道。</P>
“有很多人有想法,却不敢去实现。而绝大多数人,连想法都没有,只是看到了,却从未思考过它会有什么变化,如此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