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庆历十二年,又一轮新政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P>
    大宋庆历十二年的新年刚过,到一月份,一轮轮新政如期而至。</P>
    朝廷通过各种方式,把政令下达。</P>
    而报纸则成为大部分普通百姓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P>
    一月二十六日。</P>
    新年假期加天圣节假期加上元节假期才刚过去没多久,一连串的新政消息传出。</P>
    昨日,也就是二十五号早上朝会结束,政制院就把加盖了皇帝玉玺印,以及政制院签章的诏令,下达各处。</P>
    这样的新政自然不是说把所有内容写在一张纸里,然后发布出去就完事。</P>
    而是把对应的命令,专门下发到对应的部门。</P>
    比如说朝廷要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那么就把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下发到教育部,由教育部进行实际操刀执行。</P>
    政制院则会负责监督管理,催促他们尽快把政策落实下去。</P>
    事实上这样的小改动每年都会进行,比如司法改革。</P>
    刑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时时刻刻都要打补丁,防止犯罪嫌疑人找到漏洞。</P>
    唯有今年是大规模集中变动,可以说是一轮较大的全面革新。</P>
    几乎是二十五号早上朝会结束,政令下达之后,所有的相关部门都接到了改革执行稿和意见稿。</P>
    之所以分执行稿和意见稿,是因为有些已经定下,有些还要经过部门内部讨论研究。</P>
    但消息在中午就传播了出去,到第二天早上,二十六日的时候,大宋日报就整理了各方面相关消息,刊登在了最早的报纸头条上。</P>
    外城西大街,这里是南城最繁华的街市,因为临近南熏门,连接着城外城乡结合部,每天的人流量非常大。</P>
    此时的西大街早就变了模样,虽然整体建筑因还没有拆迁的缘故,保持着之前的样子。</P>
    然而画风却是大变。</P>
    以前西大街就是普通的古代街市,两侧二三层楼房,有酒楼、店铺、居民楼,各类招牌林立,下方外面有摊贩,人潮涌动。</P>
    现在则自行车的铃铛声穿梭,黄包车呼喝着跑动。</P>
    还有一根根电线杆竖起,电线从人们的头顶穿过,路灯立在了十字街口,充满了一种古今交汇的怪异感。</P>
    这种感觉在城外还真体现不出来。</P>
    因为城外已经是高楼大厦林立,自行车穿梭其间,甚至还有火车站、电报站、报刊亭等等。</P>
    街道也非常宽阔,马路整齐,为以后预留出了公交车道、汽车道路,与内城的街市仿佛是两个世界,有点像后世民国的上海。</P>
    而由于城里建筑物太狭窄,道路逼仄,很多设施跟不上,加上建筑物过于古香古色,反而更像是后世千禧年后,某个极为偏远的古镇古村或者横店宋朝影视城。</P>
    西大街最出名的就是茶摊遍地,由西向东横穿了整个汴梁,在南熏门里大街与西大街的十字口处,靠近蔡河龙津桥一带,更是绿茵遮天,参天大树下,遍地都是茶摊。</P>
    “诶,听说了吗?”</P>
    “怎么了?”</P>
    清早几个老茶客就坐在那聊了起来。</P>
    “朝廷昨天又有新政令了?”</P>
    “是吗?”</P>
    “那是,听说变动很大。”</P>
    “都有什么?”</P>
    “官场上,民间里,林林总总,都有。”</P>
    “那总该有个说头吧。”</P>
    “额我也就只知道我从兄那边说是要建新大学,你也知道我兄长在教育部公干。”</P>
    “就这点东西?不是说变动很大吗?”</P>
    “这不才出来嘛,我也只是听我兄弟提了一嘴,反正这次涉及得很广。”</P>
    “你就净骗我玩吧。”</P>
    早上人不少。</P>
    汴梁人喜欢喝早茶,真正意义上的早茶。</P>
    早上来一杯茶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