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明的社会矛盾

章节报错(免登陆)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方割据地区更优秀。
    朝廷的军饷更充足,军队作战能力相对更高。
    再加上还有顺国和清国这两个外部的威胁,所以地方封建贵族也没有造反的胆量和动力。
    所以这个散装大明就这样凑合着维持了下来。
    大明对中南半岛和南洋的开发,也是皇帝代表朝廷和封建贵族合作完成的。
    最后得到的绝大部分土地,也是皇帝和封建贵族讨论着分配的。
    本来应该归属于朝廷的部分,也没有全部划归朝廷直辖。
    而是将很大一大部分继续封给了后来的皇室子弟。
    封建贵族极力鼓动皇室在新拓之地继续分封,推动分封制度成为大明的新传统。
    这是为了避免中央朝廷集中掌控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进而有力量削藩。
    现在大明内部的封地边界,纵横交错,互相嵌套,犬牙差互,看上去神似同时代的神圣罗马帝国。
    大明国内这种极端分裂的局势,也是三国割据能够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
    但是这种局势显然是无法永远维持下去。
    因为大明的社会结构已经变了,已经不是传统的东方古典帝国了。
    崇祯皇帝重建了南明朝廷,并且在南京主政四十余年,把鼓励工商业变成了新大明的基本国策。
    后世的大明皇帝虽然没有崇祯皇帝的认识,在思维和政策上多少有些开倒车的倾向。
    但是崇祯新制已经持续了四十年,已经形成的新的既得利益者群体,新制本身已经变成了既定事实。
    就算是杀几个利益相悖的激进派大臣,也已经无法扭转大明工商业的全面发展,工匠和商人的社会地位全面提升的大趋势了。
    大明的这种状态已经维持了一百二十多年。
    按照前世的历史学上的习惯性说法,此时的大明中央朝廷直辖地区内的工商业高度发达,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厂遍地都是。
    城市人口很可能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三十了。
    男性识字率超过七成,女性识字率也超过三成,总识字率超过五成。
    尤其是主要的大城市中,总识字率可能超过七成,男性更是基本都能看懂简单的告示。
    大明的工匠和商人群体,包括前世历史教科书上经常提到的工人、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群体的规模,此时已经非常庞大了。
    工匠和商人的绝对数量和规模当然还比不上地主和农民。
    但是地主和农民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乡村,而工匠和商人群体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市中。
    城市又是现在的大明社会的核心。
    工商业群体已经有能力通过控制城市来主导社会秩序了。
    但是,此时的大明在地方上实行分封制,非常接近前世历史学概念上的“封建制度”。
    中央朝廷也有很多鼓吹压制工商业的守旧地主和学者。
    在整個社会和朝廷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群体,仍然是传统的土地贵族和士大夫群体。
    崇祯虽然提高了工商业群体的社会地位,但是没有能力削弱传统贵族群体,崇祯自己也是传统贵族的代表。
    按照基本的政治逻辑,社会制度要适应经济基础,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社会矛盾。
    本来应该成为社会主体的群体如果长期被压迫,关键是无法通过合法的手段获得应有的地位,就有可能会通过暴力手段夺取自己应得的地位。
    也就是武装革命。
    朱简烜就算是不去做直接的社会调研,也能根据前世学习到的历史和政治知识判断:
    大明商人和工匠群体,对地方封建领主、土地贵族、保守官员的态度,肯定是深恶痛绝的。
    分封制导致不同地区的法律不同,税率不同,税收制度千奇百怪,严重影响商业交易。
    关键是,宛如土皇帝的封建领主,多半不会严格遵守自己定的法律,会利用特权强行掠夺商人的资产。
    贵族和官僚利用政治特权和巨额的社会财富,在市场竞争中随意压制普通商人。
    大量的工匠和商人不得不依附于传统贵族和官员才能生存。
    如果纯粹商人和工匠们能够找到机会的话,应该是很乐意把这些人全杀了的。
    这种矛盾已经普遍存在于当今的大明社会上。
    只是崇祯皇帝留下的鼓励工商业政策影响还在,工匠和商人已经有了与农民平等的地位。
    大明还能够通过高附加值的瓷器、丝绸、茶叶去剪欧洲人的羊毛。
    普通工匠和商人也能稍微分到部分利润,他们还没有被逼到必须造反才能活的境地。
    所以现在整个大明现社会状态,还能够暂时维持相对的稳定。
    但是现在大明皇帝准备插手美利坚战争。
    打仗是要花钱的。
    别说大明皇帝想不开,准备在美利坚战争中大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