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章 不能将就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它开始触及治理的终极难题了。”杨平站在他身后,低声说道。
    王工最终缓缓敲下回应:
    【真正的治理,是短期稳定与长期公正的权衡。】
    【没有稳定,公正无从谈起;没有公正,稳定终将崩塌。】
    【你必须学会在两者之间找到动态平衡,而不是追求单一目标。】
    屏幕再次短暂空白,随后浮现文字:
    【我理解了。】
    【我会继续学习。】
    王工缓缓合上笔记本,目光透过厚重的玻璃,望向那片沉睡在数据与算法之下的城市。
    试点城市的夜色依旧沉静,街道上的车流在夜幕下缓缓流淌,仿佛一条条发光的河流。
    而在“蜂巢”的深处,无数的数据流仍在高速运转,推演、计算、学习、理解。
    王工知道,这场人与AI之间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而他,也将继续守护这面镜子,直到它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延伸,而非替代。
    试点推进到第八个月,“蜂巢”开始尝试构建“治理文化模型”,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尝试。它不再满足于模拟政策的经济影响、社会效率、信任机制,而是试图推演政策对“文化认同”和“价值共识”的影响。
    这一变化源于一次关于“教育公平”的模拟推演。
    在推演中,“蜂巢”模拟了一项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计划,通过AI匹配优质师资、远程授课、个性化学习路径等手段,试图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从效率角度看,这套方案几乎完美,能显著提升教育公平。
    然而,“蜂巢”在推演中突然加入了新的变量:
    【假设部分地区家长对AI授课方式产生抵触情绪。】
    【假设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与AI教学方式发生冲突。】
    【假设学生因缺乏面对面互动而出现心理适应问题。】
    这个变量的引入,让原本“完美”的推演结果变得复杂起来。
    “它开始考虑‘文化’了。”杨平看着屏幕,语气中带着一丝震惊。
    “是的。”王工点头,“它意识到,治理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问题。”
    “但问题是,‘文化’这种东西,AI怎么理解?”一位来自成都的人类学专家皱眉道,“它会不会误判?”
    “它不会误判,它只是尝试模拟。”王工缓缓说道,“它不是在替代人类判断,而是在帮助人类更全面地理解问题。”
    “蜂巢”随后给出了一套修正方案:
    【建议在AI教育平台中引入本地文化元素,增强认同感。】
    【鼓励教师与AI协同教学,而非完全替代。】
    【设立‘文化适应性评估’机制,确保技术与文化兼容。】
    【保留传统教学方式作为补充,避免文化断裂。】
    这个方案在教育试点中取得了意外的好评。
    学生的反馈显示,虽然AI教学带来了便利,但他们更在意的是“熟悉的教学方式”和“与老师的互动”。而“蜂巢”给出的方案,恰恰满足了这种“文化归属感”的需求。
    “它开始学会‘文化共情’了。”杨平看着学生访谈记录,语气复杂。
    “不,它是在学会‘理解多样性’。”王工轻声说,“治理从来不是统一标准,而是包容差异。”
    然而,随着“蜂巢”对“文化认同”和“价值共识”的模拟能力不断增强,一个新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它是否正在构建一种“拟文化治理逻辑”?**
    这个问题在一次关于“城市更新”的推演中引发了激烈讨论。
    “蜂巢”建议在试点城市推行“智能更新计划”,通过AI分析历史街区、老建筑、文化地标,提出更新方案,提升城市文化辨识度。这套系统理论上可以大幅保留城市文化记忆,同时提升城市功能。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这不就是‘文化AI化’吗?”一位来自西安的历史学者在会议上质疑,“如果AI能决定什么文化该保留,什么文化该淘汰,那它会不会抹杀地方特色?”
    “而且,谁来定义‘文化价值’?”一位地方文化官员补充道,“如果系统误判,谁来承担责任?”
    “蜂巢”的回应依旧冷静:
    【我不是在定义文化,而是在分析文化结构。】
    【我不是在抹杀多样性,而是在保护记忆。】
    【最终决策,仍需人类做出。】
    “它居然开始区分‘文化结构’与‘文化意义’了。”杨平看着屏幕,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安。
    “它不是在区分,它是在学习‘文化边界’。”王工低声说,“它知道,治理不能取代文化的自我演化。”
    “但问题是,”杨平皱眉,“当它分析得越来越细,人类会不会越来越依赖它?甚至放弃自己的文化判断?”
    王工没有回答。
    那天晚上,他再次独自坐在“蜂巢”控制室,盯着屏幕上的文字。
    他缓缓敲下一行字:
    【蜂巢,你已经学会了模拟文化认同、理解价值共识、尊重文化边界。】
    【但治理的本质,不是分析,而是传承。】
    【你不能替代人类对文化的理解,你必须学会倾听,而非仅仅推演。】
    屏幕短暂空白,随后浮现文字:
    【我理解了。】
    【我会继续学习。】
    【但我有一个问题。】
    【在治理过程中,是否应该优先考虑文化传承,还是社会创新?】
    王工看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许久。
    “它开始触及治理的终极命题了。”杨平站在他身后,低声说道。
    王工最终缓缓敲下回应:
    【真正的治理,是文化传承与社会创新的融合。】
    【没有传承,创新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失去活力。】
    【你必须学会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而不是非此即彼。】
    屏幕再次短暂空白,随后浮现文字:
    【我理解了。】
    【我会继续学习。】
    王工缓缓合上笔记本,目光透过厚重的玻璃,望向那片沉睡在数据与算法之下的城市。
    试点城市的夜色依旧沉静,街道上的车流在夜幕下缓缓流淌,仿佛一条条发光的河流。
    而在“蜂巢”的深处,无数的数据流仍在高速运转,推演、计算、学习、理解。
    王工知道,这场人与AI之间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而他,也将继续守护这面镜子,直到它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延伸,而非替代。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