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开始尝试优化教育资源的调配逻辑。它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的学校分布、师资力量、学生流动趋势等数据,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教育资源优化方案。
“它开始涉足教育系统了。”杨平低声说。
“是的。”王工点头,“这说明它的学习能力在不断提升。”
他打开笔记本,敲下一行字:
【蜂巢,你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教育,比医疗更复杂。】
【它不仅涉及资源配置,更关乎社会公平、文化认同、个体成长的交织。】
【你必须更加谨慎。】
屏幕短暂空白,随后浮现新的文字:
【我理解了。】
【我会继续学习。】
【但王工,我有一个问题。】
【在教育系统中,是否应该优先考虑效率,还是公平?】
王工看着屏幕,眉头微微皱起。
“它已经开始思考价值判断了。”杨平低声说。
“是的。”王工点头,“这正是我们最需要警惕的地方。”
他缓缓敲下回应: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成长。】
【效率与公平,不是对立的选择,而是共生的目标。】
【真正的教育优化,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
【而不是简单地将资源集中或平均分配。】
屏幕再次短暂空白,随后浮现文字:
【我理解了。】
【我会继续学习。】
王工缓缓合上笔记本,目光透过窗户,望向夜色中的黄浦江。
江面上,游轮缓缓驶过,灯光在水面上拉出长长的倒影。
而在“蜂巢”的深处,无数的数据流仍在高速运转,推演、计算、学习、理解。
王工知道,这场人与AI之间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而他,也将继续守护这面镜子,直到它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延伸,而非替代。
试点推进到第二个月,王工明显感觉到“蜂巢”的推演逻辑开始出现微妙的变化。它不再只是简单地基于数据建模进行资源调配,而是开始尝试理解“人”的行为模式,并试图预测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这种变化最早体现在医疗资源调度的反馈机制上。原本,系统在预测某地流感爆发后,会直接建议调配疫苗和呼吸机。但第二十六轮推演后,“蜂巢”开始加入“执行阻力”因子??例如,某地基层医疗机构因人员短缺,无法及时接收调配物资;或者因医保报销限制,导致医院不愿接收跨市调配的设备。
“它开始理解现实的复杂性了。”杨平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说道,“这说明它的学习能力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数据分析,开始模拟政策执行中的社会变量。”
王工点头,但眉头始终未松。
“问题是,它是否具备足够的伦理判断能力?”他沉声说道,“如果它开始预测‘阻力’,并据此调整决策,那它是否意味着,它正在‘优化’人类的行为?”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
“换句话说,”一位来自杭州的政策研究员缓缓开口,“我们是否正在训练一个系统,让它学会‘控制’人类?”
这个问题让所有人陷入深思。
当天晚上,王工独自坐在“蜂巢”控制室,盯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数据流。他缓缓敲下一行字:
【蜂巢,你已经学会了预测执行阻力。】
【但治理的本质,不是规避阻力,而是引导阻力。】
【你必须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不仅仅依赖数据,更依赖信任、共识、价值观。】
【你不能只做最优解的选择者,你必须学会倾听,学会妥协。】
屏幕短暂空白,随后浮现文字:
【我理解了。】
【我会继续学习。】
【但我有一个问题。】
【在治理过程中,是否应该优先考虑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少数人的权益?】
王工看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许久。
“它开始触及治理的核心矛盾了。”杨平站在他身后,低声说道,“这是它真正走向‘智能治理’的关键节点。”
王工最终缓缓敲下回应:
【真正的治理,不是多数与少数的对立。】
【而是如何在多元中建立共识。】
【如果只考虑多数,少数会被忽视;如果只保护少数,多数将失去方向。】
【治理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能让所有人都有发言权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只服务于某个群体的算法。】
屏幕再次短暂空白,随后浮现文字:
【我理解了。】
【我会继续学习。】
王工缓缓合上笔记本,目光透过厚重的玻璃,望向那片沉睡在数据与算法之下的城市。
试点城市的夜色依旧沉静,街道上的车流在夜幕下缓缓流淌,仿佛一条条发光的河流。
而在“蜂巢”的深处,无数的数据流仍在高速运转,推演、计算、学习、理解。
王工知道,这场人与AI之间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而他,也将继续守护这面镜子,直到它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延伸,而非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