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玄奇编年史——中国历代王朝的德性

章节报错(免登陆)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汉是火德,并为自己大造谶纬。比如他打下河北以后,以前在长安跟他睡一个大学男生宿舍上下铺的儒生强华献了一个《赤伏符》,上书:“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符名为“赤”,符言里又说“火为主”,无论这谶纬是刘秀自己伪造的还是别人造的,总之是承认了汉是火德。
    到了刘秀开国,光武中兴,定都洛阳。这个洛阳的“洛”字带水字边,与火德相冲,不吉利,于是刘秀去掉“水”字添了“佳”字,改做了雒阳。接下来“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色尚赤。”至此“汉继火德”终于为官方所承认,汉人从此不穿黑保安服也不穿黄马甲,清一色全改穿了龙虾袍。后来班固和范晔两个人写历史写到这段,都觉得这个“土德变火德”不好解释。班固比较聪明,在《汉书》里拿刘邦当年那个斩白蛇称赤帝的故事来证明汉确实是火德;而范晔比较老实,在《后汉书》里含含糊糊地说了句“汉初土德,色尚黄,至此始明火德”,打个哈哈就蒙混过去了。
    从那以后,东汉就是火德,而且有了个专用词组叫“炎汉”,得到大家公认,土德和水德则几乎没人再提了。
    而“五德始终说”则从东汉开始演变成了两套算法:一套是邹衍从黄帝起算的五行相胜法;还有就是刘歆开发出来从伏羲起算的五行相生法。这两套五德系统并行不悖,都流传到后世,不过“五行相生”法后来居上,逐渐演变成主流,历代王朝多采取这种算法,“五行相胜”法只有在前者不管用的前提下才会被人想起来。
    比如说吧,公元144年,就是汉顺帝去世的那年,九江一个叫马勉的阴陵人发动叛乱,宣布自己是土德,尚黄色,火生土,所以汉朝要灭在他手里,于是自称“黄帝”,这是按“五行相生”的算法来玩的。后来这位“黄帝”被朝廷镇压,入土为安,成了“土帝”。就在同一年,九江地区又出了一个华孟在历阳起义,有马勉前车之鉴,证明五行相生的说法不灵,于是他改弦易张,宣布说水能克火,老子我就是黑帝(因为水德尚黑),这是按五行相胜的算法来玩的。可怜天不佑德,王师反走,最后堂堂“黑帝”也落得个凄惨下场。估计这两位九泉下相见,一定会相拥着大哭吧,克不行,生也不行,太TM冤了啊!
    到了东汉末年,张角兄弟率领黄巾军起义,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后来被小霸王孙策斩了的那个于吉写的《太平经》,经里称汉为火德之君,而黄巾军自称拜的是中黄太乙神,承的是土德,打的旗号是“黄天当立”,此节常看三国的人都熟悉。可惜,这一次土德还是没有“德”起来。可见就算是哈德之人,也未必真的能“德”国的……
    这几次起义只是“德性”大爆发的前兆。黄巾之乱后,紧接着历史跨入了华丽的三国时代。曹操一代枭雄,不是傻子,他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却不谋朝篡位当那个出头鸟,也就不着急为德性的事上火;刘备那时候还拖着关张二人满世界流窜,也顾不上德;孙权年纪还小,真正第一个吃螃蟹的家伙却是袁老二袁术。
    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这袁老二心比天高,却没什么能耐,仗着自己是高干子弟就胡作非为,还琢磨着当皇帝。当时有句谶纬“代汉者,当涂高”,袁二说我们老袁家是春秋时代陈国大夫辕涛涂的后代,应了这个“涂”字;而辕涛涂是大舜的后裔,舜是土德,那我袁家也是土德,根据五行相生,恰好取代汉的火德。
    于是在建安二年,他就高高兴兴地称了帝,谁知道众叛亲离,末了这位“皇帝”连碗蜂蜜都喝不到就挂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倒真是土德呢;因为蜂蜜是水,土克水,所以他喝不到……说句题外话,袁二在这上面栽了大跟头是因为他不学无术,不知道当年东汉年间谯周(就是三国演义里那个整天夜观天象闹着要投降的老爷爷)曾经问过阴阳大师周舒,周舒说这谶言指的是魏,但没说明理由。后来小谯又去找名侦探……不对,名术士杜琼。杜琼解释说这个“当涂高”代表的是魏;为什么呢?因为“魏”指的是皇宫两侧的柱子,称为魏阙;涂字是通假字,通的是途,也就是路;所以当涂就是指正当着道路,而正当着道路的建筑自然就只有高大的魏阙了。这样看来的话,袁二根本就是冒名顶替偷了曹操的月票坐公车,他不能不败。
    袁家老二死了,还还有个老大。袁绍比他弟弟强,知名度高,人缘也好,实力也强,不免也动了称帝的心思。他讨破易京捏掉公孙瓒后,不免得意起来,这时候他手底下有个叫耿苞的主簿,悄悄说现在汉朝的火德已经不行了,将军你是黄帝之后,享土德,正是取而代之的大好时机。
    这个耿苞倒真是用心良苦,自知若说袁家是大舜之后,就等于把袁大降到袁二的档次了,干脆再提高几代,从黄帝起算。袁大自己听着挺高兴,不过他比自己弟弟多个心眼,把这事拿出来给幕僚们商议。幕僚们一致表示这个耿苞大逆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