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5 章 305

章节报错(免登陆)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撰稿为好。”
    一听这话,太平立时收起了嗔怒,学着朝会之上众多官员的表现一般,端出了一派沉稳严肃的模样。“阿姊你说。”
    武清月将唇角往下压了压,又轻咳了一声,方才继续开口:“我在从边境折返的沿途就发觉,官学招生的情况依然不太理想,一个是,就读其中的学子人数大为不足,若要靠着这些人在进学数年后入京赶考,还不足以抗衡世家卷土重来的浪潮。另一则……”
    “我在途经鄯州之时,将当地学馆的授课老师叫到了面前,对其粗略地考核了一番,得出的结果并不太理想。”
    虽然经历了南北朝乱世,不少原本为世家垄断的知识,已经因为各种暴力的原因流入了民间。
    随着纸张造价的日益低廉,获取知识也已不如数百年前艰难。
    但对于大部分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来说,读书写字依然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
    而越是到了边境,这种情况也越是寻常。
    连学生都不容易招到,在这里授课的老师能有
    多少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难理解这等情形的出现。
    然而这对于急需在十年二十年间改变格局的武清月来说,着实不是一件好消息。
    太平困惑地挠了挠头:“那我该当怎么做?”
    若是她没记错的话,地方官学都是由各个州县的长官管理的,再经由春官统一把控,和她现在负责的神都月报并没有关系。
    可听阿姊的意思,这其中居然还有她能做的事?
    武清月答道:“你要在月报之中先透露出一个消息。”
    她解释道,这等关乎社稷延续的大事,自然是早在班师庆典之后,她就已随同西藏那头的局势一并,汇报到了母亲的面前。
    圣神皇帝召集了凤阁内史和其属官议政,就此事已有了一番商讨。
    招生人数不足的问题倒是容易解决。
    先让官学之中多出几个平步青云的例子,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在官学之中增设数个勤工俭学的岗位,用于招揽一部分家境贫寒的学子。
    此外,在官学之中考核优良的,可为家中酌情免除一部分商税农税,以招揽商户子前来就读。
    再便是对官学的师资力量做出更新,让就读于其中的学子深受裨益。
    至于如何更新……倒确实是个问题。
    若是光靠着朝廷在此事上提高薪酬支出,不仅对国库的压力不小,也只是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太平好奇发问:“那最后如何了?”
    她只恨自己年纪尚小,无法参与到这样的议事之中,没法亲眼看到,这出对学馆的变更是如何商讨得出结果的。
    她自己在太学中就读,不缺良师益友,可正如阿姊所说,天下更多人没有她这样的条件。
    她们又该如何得到充裕的师资呢?
    “我提出了个建议,要在接下来尝试推行。”武清月答道。
    见太平的求知欲已就差没直接写在脸上,她便直接说了下去,“你应当知道,每年参与铨选的官员,包括那些流外官,能够达到一万多人。前朝就意图对这部分人做出精简,防止官员冗杂,带来财政负累。现在,倒不如给他们找个好去处。”
    “这些通过科举的官员,或者是以诸多途经成为流外官的官员,其实并不全然适配于三省六部和地方岗位。有些人会写会说,但并不一定会做……”
    将政令落到实处,是需要与人打交道,与舆情打交道的。但很可惜,并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本事。
    太平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她虽不全然明白阿姊所说的不适配,但在前朝那几位太子身上,从某种意义上也能套用一下的。
    武长仪自觉自己在举例子上很有本事,当即顺着阿姊的话点了点头,又问:“然后呢?”
    “然后啊……”武清月答道,“然后要给这些人找个好去处。”
    武周势必要跟前朝做出区分。
    前朝出于种种原因
    (),?顛塔?聻葶w屏?蒏涐げ?魒?()『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但在改朝换代一年有余后,武周却能做这件事。
    当然了,先一步被清理出去的,必须是那些在当地户籍登记上犯了大错,或者是尸位素餐之人。
    而后,便是一部分人的转岗了。
    “阿姊的意思是,让他们去地方官学任教?”太平奇道,“可他们会愿意吗?”
    就算是流外官的“杂色”,那也有实打实的权柄掌握在手中。不像是地方官学,升迁的路子一看就已经到头了。
    但她这个问题刚刚问出,就已听到了武清月毫不犹豫的答案:“他们为何不愿意呢?”
    “一来,朝廷并未将他们直接辞官不用,而是依然给出相应的俸禄,只是需要他们换一个地方任职罢了。”
    生计上,起码是能继续维持下去的。
    “二来,制举并不限制地方官学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考核,也就意味着他们还有机会离开这个岗位。”
    当流外官不是长久之计,需要投身铨选,寻求成为正式官员的门路。做官学的老师也能有这个跳出去的法子。
    这么一看,去官学办事也不算苛待于他们。
    而在官学之中,他们需要考虑的只是将自己的学识教授给学生而已,不像是在胥吏的位置上,还需要考虑更多麻烦的东西,反而是前者更有优势了。
    “三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武清月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道,“地方官学在往后不由春官总管,而是交给天官。”
    天官吏部!
    “武周的政令辨析,时势要务,都需要让官学之中的学子及时掌握,这样一来,到了她们学成之时,才能真正成为我大周的栋梁之才。而天官所出的文书,会先交给在官学任职授课的老师。”
    “太平,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武长仪愣住了片刻,又忽然目光一亮,应道:“我知道了!官学的老师既是在教学生,又是在换一种方式进学备考。倘若他们想要参与考核,会比之前在胥吏的位置上更有优势。”
    这些时政消息潜移默化的灌输,大约让他们跳出先前的位置,去更为清晰地看到武周官员的变革迹象,让他们看到自己先前办事的不力之处,还能……
    让他们将官学办得更为昌盛。
    官学招募老师的俸禄没有额外支出,但一夜之间,天南海北的官学都要多出不少可用的老师了。
    这其中有多少大儒名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先让更多的人走进学堂。
    走进学堂,就有无限的机会了。
    太平心中热血沸腾。
    她已知道,阿姊需要她在月报上写些什么了!
    从胥吏到官学讲师,还需要有更多的舆论再推动一步!!
    ()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