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第二十七章

章节报错(免登陆)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翌日黄昏,馔玉楼照例高朋满座。
    众人沉浸在灯红酒绿中,四处笑语盈盈。
    堂中说书台上与昨夜一样,还是在讲夏日里的临川之战。
    但今夜所讲这章回,无关血性勇武,亦无关大周与北狄两国恩怨。
    而是两国边军的军械对比。
    “……我大周边军目前所用的火//枪‘水连珠’,源出赵司空年少时的玩乐巧思。昭宁初年,赵司空对其做过一次小小改良,之后再无大动。而那北狄此次所用火//枪,杀伤力与精准度胜水连珠数倍不止。交火之初,临川军死伤惨重,北狄军就此一步步逼近临川外郭城门!”
    随着说书匠人拍响惊堂木,有认真听书的食客怒了。
    “怎会如此?!论火器匠作,粗鄙北狄不过末学后进!咱们有赵司空天纵英才,朝廷又倾举国之力供应赫山,利州府也全力保障军械研造司,怎么还让北狄兵临城下了?!”
    有人附和:“举国皆称赵司空为‘无冕战神’。如今看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还有人踩一脚:“若不是承恩侯府夏骞公子向朝廷献上明凯重甲,及时助临川军加强防御,此战危矣!”
    议论声愈发热烈。
    “咱们为何造不出北狄人那般厉害的火//枪?不是说赵司空乃军械匠作行当的天纵英才吗?!”
    “我听说,北狄今次所用火//枪,是在‘水连珠’的基础上再行改良精进。世间万事,初创本就比改良要难许多。”
    “赵司空出身王府,年少登高。怕不是这些年被捧得飘飘然,不愿再苦心钻研,开始玩忽职守消耗老本了?!”
    “倒也不必如此揣测。军械研造司近几年只专火器火炮,无暇顾及火//枪与防具,想来也是朝廷与昭宁陛下的意思,不能怪赵司空。”
    “就知你要维护他!自上回在阅兵典仪上远远看过他一眼,你便五迷三道。怎么?他长得好看就哪儿哪儿都对?”
    “就是,怎么不能怪他?!那北狄人都知踩在他年少时的成果上改良,他自己反倒不思进取,还说不得了?!”
    虽说能出入馔玉楼者多少都有家底有见识,但终究还是一生平顺的普通人。
    对他们中的大多数而言,战场风云里,要紧的只是本**队的胜负。
    大周立国十余年来,边境国战从无败绩,百姓深以此为傲。
    但天下万事都一体两面。
    正因从无败绩,大家听惯捷报,便无法接受战场失利,甚至连“本国边军在战役中曾短暂处于下风”都难以容忍。
    哪怕临川之战最终还是大周胜利,许多人还是震怒于“自家军械竟不是天下无敌”这个事实。
    这股怒气需要宣泄,但得有个明确对象。
    骂“朝廷无能”,显然不够。
    范围太大反很空,骂完也说不清骂了谁,心中那口憋屈恶气无法痛快纾解。
    骂临川军?那是万万不行的。
    此战最初临川军死伤惨重,在军械对比处于劣势时依然顶住了敌军猛攻,最终等来装备增援,浴血夺胜。
    若有谁敢在这里说临川军有不妥,定会被唾沫星子淹死。
    在公开场合迁怒泄愤,为一场虽不够痛快但胜利的国战骂皇帝?
    这种勇气,大多数人是没有的。
    如此算下来,名声显赫的赵渭,无疑就是最佳的众矢之的。
    人在聚群时,情绪总是很容易互传叠加。
    大家一开始只是小声议论。
    表达着对赵渭的不解、失望、愤懑。
    慢慢发展到借酒壮胆,七嘴八舌地拍桌,痛骂“废物”。
    大多数人并未指名道姓,但是个人都听得出骂的是谁。
    堂中气氛渐呈鼎沸之势。
    一时间,无谁留心跟在伙计身后穿堂而过的凤醉秋与赵渭。
    听见赵渭被众人这般辱骂,凤醉秋是真的当做耳旁风。
    她亲历过战火烽烟。
    也亲见赵渭与仁智院同僚如何通宵达旦、竭尽心力。
    她不懂他们在忙的那些事。
    但她可以作证:赵渭与仁智院众官,从未辜负自身使命。
    她很想告诉大家,战场胜负背后,是许多人与事相互博弈的结果。
    军械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战局,却不是决定因素。
    就目前所知,夏日里那战,临川军一度处于下风,最后是靠夏骞贡献的明凯重甲扳回局面。
    但最强的防守永远是攻击。
    世间没有靠防具就能打赢的仗。
    凤醉秋用膝盖都能想到,临川军在应敌之初,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这问题有可能出在临川军本身,也有可能出现在朝堂。
    以她戍边四五年的经验,这种差错甚至有可能不是谁恶意人为,就是倒霉赶巧了。
    两国交战,拼的其实是各自身后天时地利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