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研究焦点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本身作为观察重心再延伸出其他关怀主题的可见相关研究论著,而这些曲目大致如下。
    首先是1964《「琵琶记」考述》张棣华,师大中研,硕,卢元骏。
    1973《「琵琶记」研究》王永炳,台大中研,硕,张敬。
    1990《高则诚及其「琵琶记」研究》,金璇惠,师大中研,硕,李殿魁。
    1977《「浣纱记」研究》陈素兰,文化中研,硕,李殿魁。
    1978《「浣纱记」评析》张恒豪,东吴中研,硕,张敬。
    2000《「浣纱记」研究》侯淑娟,东吴中文,博,曾永义。
    1974《「西厢记」考述》陈庆煌,政大中研,硕,卢元骏。
    1986《「西厢记」之版本及其艺术成就》曾琼莲,师大中研,硕,赖桥本。
    1992《「西厢记」二论》林宗毅,台大中研,硕,曾永义。
    1997《「西厢记」四题论衡》林宗毅,台大中研,博,曾永义。
    1985《「白兔记」故事研究》王金生,文化艺研,硕,张静二。
    1993《「白兔记」析论》,赵雅玲,逢甲中研,硕,徐信义。
    1965《汤显祖与「牡丹亭还魂记」》,宋丹昂,台大中研,硕,张敬。
    1967《汤显祖「牡丹亭」考述》,潘群英,政大中研,硕,卢元骏。
    1973《「还魂记」中杜丽娘之分析》,侯启平,文化艺研,硕,俞大纲。
    1988《「牡丹亭」研究》,杨振良,师大中研,博,李殿魁。
    1995《论牡丹亭中的情与梦》李赞英,文大中研,硕,林清凉。
    1997《「牡丹亭」曲辞运用赋体技巧之研张美慧,成功中研,硕廖国栋究》
    2001《「牡丹亭」人物杜丽娘的女性研究》,蓝玉琴,中山中研,硕,徐信义。
    1977《汤显祖「邯郸记」研究》李景云,文化中研,硕,李殿魁。
    1989《汤显祖「邯郸梦记」研究》姜姈妹,师大中研,硕,王熙元。
    1969《汤显祖「南柯记」考述》,吕凯,政大中研,硕,卢元骏。
    1977《「荆钗记」研究》林逢源,政大中研,硕,吕凯。
    1982《「鸣凤记」研究》叶永芳,东吴中研,硕,曾永义。
    1984《沈璟「义侠记」研究》金圣敏,政大中研,硕,吕凯。
    1984《「绣襦记」及其曲谱之研究》李国俊,文化中研,硕,李殿魁。
    由上述这些数据可见,学者或有详析一部剧作从源流本事到艺术手法的整体表现,如《「琵琶记」研究》,亦可能选择一个更细微具体的观察视角切入深讨。
    如《「牡丹亭」人物杜丽娘的女性研究》。
    研究单出明传奇的论文数量固然可观,然基于剧作艺术成就或影响与价值之考虑,高明的《琵琶记》、汤显祖的《还魂记》、《邯郸记》、梁辰鱼的《浣纱记》以及《西厢记》又是特别受重视的几出剧作,研究成果远胜于其他作品。
    另一种可见的研究方法则是主要在明传奇的范围内,将数部具有同构型的作品加以比较分析或综合讨论,例如:1990《吴江三沈戏曲之研究》金圣敏,政大中研,博,吕凯。
    1993《明代嘉靖隆庆时期三大传奇研究》黄炫国,政大中研,博,吕凯。
    1997《明代文士化南戏之研究》陈慧珍,台大中研,硕,曾永义。
    1998《昆剧「牡丹亭」舞台艺术演进之探陈凯莘,台大中研,硕,曾永义讨,以「牡丹亭」晚明文人改编本及折子戏为探讨对象》。
    《吴江三沈戏曲之研究》以明代戏曲家族为对象,研究沈璟、沈自晋、沈自征三位同一家族剧作家之剧作,以传奇创作为多。
    还有《明代嘉靖隆庆时期三大传奇研究》则以时代为一区界,以个人所定义之该时期三大传奇剧作进行比较讨论。
    其所指三大传奇为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
    《明代文士化南戏之研究》则以吕天成曲品新旧传奇之区别作为南戏与传奇的分界点,归纳出明代具有明显文士化风格之南戏之风格特色加以讨论。
    《昆剧「牡丹亭」舞台艺术演进之探讨,以「牡丹亭」晚明文人改编本及折子戏为探讨对象》一文则从「牡丹亭」剧本的流传改编来探讨其戏剧性及舞台艺术表现。
    而部分论文以同类型题材或相近主题作为讨论内容,其研究对象则不一定全数拘泥于明传奇,亦可能涉足到其他时期的戏曲作品,甚至是讲唱文学、小说一类的叙事文学,如:
    1980《三国故事戏曲之研究》梁美意,师大中研,硕,李殿魁。
    1982《三国故事剧研究》林逢源,政大中研,博,吕凯。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