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惊雷醒世,雨滴润心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小许,你怎么看?”
    “这不是小资,是文学要回家了。”
    许成军沉吟了几秒,开始大放厥词:
    “前几年文学总扛着大旗,写家国,写主义,忘了人首先是‘吃饭、睡觉、想心事’的个体。”
    “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作品,写‘这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不是‘这一类人’的标签。就像河水流着流着,总会分支出无数小溪,灌溉每块具体的田。”
    钱念孙推了推眼镜,钢笔在笔记本上疾走:“你是说,文学要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叙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十八章惊雷醒世,雨滴润心(第2/2页)
    “不是转向,是互补。”
    许成军摇摇头。
    “就像河再宽,也离不了小溪的汇入”
    “以后的文学史会记着:1979年不仅有控诉的惊雷,还有屋檐下的雨滴。惊雷醒世,雨滴润心,缺了哪个都不成气候。”
    这其实本来也是文学的发展趋势。
    刘祖慈眼里一亮,“好一个‘惊雷醒世,雨滴润心’,你小子天生就是个当作家的料!”
    “我倒觉得,这‘雨滴’怕是会冲垮堤坝。”
    苏中突然摇摇头,语气沉了沉。
    “文学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玩意儿。你写‘母亲补袜子’,谁来写工厂的烟囱、田野的拖拉机?年轻人容易钻进个人的小悲欢,忘了文学该当号角。”
    他敲了敲桌面,枣木烟斗发出闷响,“1958年我们写《淮河新歌》,字里行间都是‘集体向前’的劲,现在倒好,一个个要往‘褶皱’里钻,褶皱多了,不成泥沼了?”
    说的挺好,但是有人不惯着他。
    公刘嗤笑一声,蓝框眼镜滑到鼻尖:“苏老这话说得糙了。泥沼里才长得出好庄稼!”
    “屈原写‘哀民生之多艰’,不也是从个人的‘褶皱’里扒拉出家国的疼?倒是苏老您,现在写评论总惦记‘号角’,当心成了吹鼓手。”
    “你这是抬杠!”
    苏中脸一沉,“我是说文学得有筋骨,不能净写些风花雪月!”
    “风花雪月里才有真骨头!”
    公刘猛地站起来。
    “我写《沉思》时,‘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这骨头,不比你喊口号硬?”
    周明赶紧打圆场:“都少说两句。小许,你接着说,十年后的文学,你觉得会怎么发展?”
    许成军等两人气头稍缓:“我认为各位老师说的其实都在理,文学本就是海纳百川,我谈谈我的浅见。”
    “十年后,会有人嫌‘写实’不够劲,开始在形式上变花样,用打乱的时间线,用没头没尾的对话,甚至故意让人看不懂,整体会分两个方向。”
    “一头会往细里钻。就说眼下分地,往后会有人盯着地头那根界桩写。”
    “张家媳妇觉得界桩歪了半尺,李家老汉蹲在边上抽了袋烟,末了从怀里摸出块红薯,一人一半分着吃。”
    “不写‘分地多重要’,就写那红薯皮谁先扔的、谁悄悄把自己那半掰了块大的给对方。这些碎末子堆起来,比喊多少句‘改革好’都扎实。”
    他抬眼扫过众人,声音带着笃定。
    “另一头会往宽里走。就像有人进了城,看见工厂门口贴的招工启事,会写谁揣着娘连夜纳的新布鞋、谁兜里藏着攒了半年的粮票、谁在人群里数着手指头等消息。”
    “字里可能不提‘政策变了’,但那布鞋上的针脚、粮票上的折痕,全是实打实的变化。”
    “至于写法,怕是也要变着花样来。”
    许成军笑了笑,“现在写事儿,多是‘鸡叫了—下地了—收工了’这么顺顺当当的。往后可能会倒着写,先写收工时裤脚的泥,再倒回早上出门时娘往兜里塞的炒黄豆。”
    “也可能几个人的事儿掺着写,东家的犁碰了西家的筐,顺带扯出三年前借过的半袋麦种。看着乱,实则把人心底的弯弯绕绕全抖搂出来了。”
    他转向苏中,语气里带着点后生晚辈的恳切:“但苏老师说的‘筋骨’丢不了。这根扎得深,任啥风都刮不倒。”
    苏中捏着烟斗的手指松了松,却没再说话,显然有了几分认可。
    钱念孙突然合上笔记本:“我补充一句。小许说的‘个体叙事’,得警惕变成‘精致的利己’。”
    “19世纪俄国文学写个人,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哪个不是从个体里见时代?若只写‘窗前月光’,忘了月光照过的土地,那就是舍本逐末。”
    刘祖慈在中间调和:“依我看,这就像种麦子,既得有扎根土地的实,也得有迎风扬花的活。小许这颗种子,既有泥土气,又带着点新苗的劲,咱们别用老框框套死了。”
    周明跟着点头,“现在的知青能写东西的,像小许这样的太少了,无论是作品,还是视野,都远不像个20岁的年轻人。”
    “到是给我几个老家伙好好上了节文学课!”
    “我定个调子,《谷仓》9月头版刊发,希望各位小许的前辈都给捧个场。”
    -----------------
    一下午的时间很快过去。
    周明、刘祖慈、公刘对于许成军的作品、视野表现出藏不住的赞赏。
    其他人虽然有些不认同的地方,但是也只局限于文学上的讨论。
    大部分人要了许成军的地址,说有事会后面写信联系。
    要许成军说,这个时代的人、农民、作家,都淳朴的让人生不出坏心思。
    从今天这场会议来讲。
    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包含了安徽文艺界的菁华。
    许成军哪怕视野再浅显,也能听得出这些人藏不住的对于文学发展的热忱。
    虽有私心,但是公心难藏。
    夕阳把会议室染成金红色时,许成军抱着一摞前辈们送的书往外走。
    苏中在身后喊住他,语气缓和了些:“下个月青年创作会,你来。准备篇稿子,别光说漂亮话,得拿出能扎进肉里的例子。”
    也是性情。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