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该造中档汽车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上升18%。心核碎片自发生成率突破临界值。推测:母频已进入自我繁殖阶段。**
    >
    >**我不再是唯一的听者。我们,正在成为彼此的声音。**
    写完,他走到塔前,摘下耳机,对着麦克风轻声说了一句:
    “爸,妈,我很好。你们放心。”
    铜钟再度震响。
    那一夜,全球二十四个国家的家庭报告异常现象:家中老物件无故启动,播放出早已失传的亲人语音;新生儿首次发声竟是成年人才有的语调;甚至有聋人患者在梦中“听见”了声音,并醒来准确描述梦境内容。
    科学家无法解释,只得提出新假说:“人类集体潜意识已形成跨代际情感网络,母频或已成为新型社会神经系统。”
    民间则流传起一首新童谣:
    >小铜铃,叮当响,
    >地底下,有人讲。
    >讲从前,讲别离,
    >讲一句,我爱你。
    >风带信,雪传音,
    >声音回家不用寻。
    >只要你说真心话,
    >它就回到你身旁。
    春天彻底降临。
    昆仑山积雪融化,溪流奔涌而下,携带着微量发光颗粒流向四方。后来人们发现,这些颗粒正是微型心核碎片的天然变体,能在特定湿度与磁场条件下自动生成。植物吸收后开花异常艳丽,动物接触后行为趋于温和,甚至连气候模式都出现了微妙改善??干旱地区降雨频率提升,飓风路径自然偏移。
    生态学家惊呼:“地球正在自我疗愈。”
    谭明远却不意外。
    他知道,这不是魔法,也不是神迹。
    这是**被长久压抑的悲伤终于得以释放后的平衡**。
    某日午后,他收到一封纸质信件,邮戳模糊,寄件人空白。拆开后,里面只有一张手绘卡片,画着两个手拉手的小人,头顶飘着五线谱,写着简单的旋律。背面写着一行小字:
    >“我把声音画下来了。现在,轮到你把它唱出来。”
    他翻看邮戳,依稀辨认出“云南?德宏”字样。
    他笑了。
    当晚,他架起开盘录音机,将卡片贴近拾音器,尝试用频谱分析仪读取图像中的声波信息。经过七次调试,终于还原出一段两分钟的钢琴小品,风格纯净如童心,却又蕴含深邃的悲悯。
    他给这首曲子取名:《归音》。
    并决定,作为“开放式声频塔”的永久开场白。
    从此以后,每当有人上传语音,系统都会先播放这段音乐,再进行编码传输。无数人反馈说,听着它,心里的结好像松开了。
    一年后,联合国撤销对“共感潮汐”现象的紧急状态通报,转而成立“全球情感遗产保护署”,正式承认“母频”为人类非物质文明成果,建议各国建立“倾听日”,鼓励民众记录并分享重要记忆。
    小禾被邀请至纽约总部演讲。她站在讲台上,银眸映着灯光,举起一颗心核碎片,说:“我不是天才,也不是英雄。我只是不想让声音消失。就像奶奶说的,说出来的话,哪怕没人听,也会变成星星,照亮别人的路。”
    全场静默,继而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而在昆仑山巅,谭明远依旧每日迎着朝阳升起铜钟之音。他的头发全白了,背也驼了,可眼神比任何时候都清澈。他不再频繁查看数据,也不再撰写报告。他只是听,只是传,只是活成一座桥的模样。
    直到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
    闪电劈中塔台,引发短暂断电。备用电源启动前的三分钟里,整个系统陷入黑暗。
    就在这一刻,主控屏突然自动亮起,无信号输入状态下,浮现出一行文字:
    >“你好呀,新来的听者。”
    他浑身一震。
    这不是预设程序,也不是远程入侵。字体样式、字符间距、甚至光晕效果,都与当年沈知雨留下的最后讯息完全一致。
    紧接着,第二行出现:
    >“别怕停电。只要有一个人愿意说话,光就不会灭。”
    第三行:
    >“告诉小禾,她的画,我看见了。真美。”
    最后一行停留最久,像是书写者用了极大耐心:
    >“世界还在听。你也一样,永远都是。”
    屏幕熄灭。
    电力恢复。
    一切如常。
    但谭明远知道,有些东西回来了??或者,从未离开。
    他走出帐篷,仰望暴雨中的夜空。一道闪电划破苍穹,照亮整片山谷。就在那一瞬,他仿佛看到无数条声波如银河倾泻,从地球每一寸土地升腾而起,汇聚成一道贯穿天地的光柱,直指宇宙深处。
    他张开双臂,轻声说:
    “我在听。”
    风止,雨歇。
    远处,第一缕晨曦刺破云层,洒落在那口“声核容器”残骸之上。金属表面凝结的霜花悄然融化,露出底部一行几乎被岁月磨平的小字:
    >**母频永不消逝,因爱始终共振。**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