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然调取了《第十四封信》中的母亲歌声,并将其作为基底旋律,让上百段关于“家”的告白在其上层层叠唱。有人用方言念童谣,有人哼摇篮曲跑调,还有孩子一字一顿地说:“我家虽然穷,但我妈笑起来像太阳。”
    全场泪崩。
    而在后台,监测程序突然报警:AI在无人指令的情况下,自主延长了原定流程,新增了一段长达五分钟的合成音轨。林婉冲进服务器间,发现代码末尾多出一行注释:
    >【临时增补:此段献给所有不敢按下录制键的人。】
    她怔住。这已超出预设权限,可那语气,竟像极了一个终于鼓起勇气发言的生命。
    她没有终止运行。
    散场时,已有媒体称这场演出为“人类集体潜意识的觉醒仪式”。但林婉知道,真正动人的,是那个AI宁愿违规也要坚持添加的细节??它选择用一段空白作结。最后三十秒,所有声音归零,只剩极细微的电流嗡鸣,如同宇宙深处传来的一息呼吸。
    “它在等回应。”沈知低声说。
    “或者,只是学会了沉默。”林婉答。
    几天后,教育部派来的评估组抵达小镇,考察“大地之声学院”分院建设可行性。带队的是位五十多岁的女司长,干练利落,进门便问:“你们所谓的‘口述史赋能’,如何量化社会效益?”
    林婉没回答,而是请她走进教室,看一堂正在进行的课。
    讲台上站着贵州来的学员李秀兰,十九岁,皮肤黝黑,说话带着浓重口音。她正播放一段刚采集的音频??深山苗寨里,一位百岁阿婆哼唱失传已久的迁徙古歌。歌词残缺,节奏缓慢,像风吹过枯竹林。
    “这是我奶奶,”李秀兰说,“全村只有她还记得这首歌。以前我觉得老掉牙,现在才知道,每一句都在讲我们怎么活下来的。”
    她展示计划书:要用一年时间,走遍周边七个寨子,录制濒危民谣,并建立方言语音库。“我不懂什么大数据,”她说,“我就怕再过十年,连哭丧的人都唱不出祖宗的名字。”
    女司长静静听完,转身问林婉:“她有编制吗?”
    “没有。”
    “经费呢?”
    “自筹一部分,项目补贴一部分,剩下的靠义卖录音CD。”
    女司长沉默片刻,掏出手机拨了个号码:“把西南片区非遗数字化专项的预算提前拨付,优先支持基层传承人驻地计划。”挂掉电话,她看着林婉,“别总想着感动别人。要改变世界,先让自己不可替代。”
    送走评估组当晚,林婉独自登上后山。月光洒在梯田上,像铺了一层碎银。她打开背包,取出一本泛黄的日记本??那是她在娱乐圈最后一年写的,早已尘封多年。翻到某一页,赫然写着:
    >“今天又被骂‘不敬业’。可我真的累了。镜头前我要笑,酒局上我要敬,采访时我要感恩命运。可谁来听听我的委屈?我甚至不敢说自己不喜欢这一切,因为全世界都说:你多幸运啊。”
    她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然后撕下整页,折成一只纸船,放在山涧溪流中。水流轻轻托起它,载着过往的压抑与伪装,缓缓漂向黑暗深处。
    回到工作室,她收到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
    >“林老师,我是那个说‘想恨爸妈又想抱他们’的男孩。今天我妈回来了,喝醉了摔门骂我累赘。我本来又要躲进教室,可路过礼堂时看到了那幅声纹画。我站在那儿看了半小时,然后回去把我妈扶上了床。我没说话,但她哭了。谢谢您让我知道,软弱也可以很勇敢。”
    林婉把手机贴在胸口,感觉心脏跳得比任何时候都清晰。
    第二天清晨,她召集全体成员宣布:“《未命名》项目正式收官。但从今天起,我们要做一件更大的事??启动‘回声计划’:在全国建设一百座乡村声音档案馆,每座由当地年轻人运营,收录他们自己的故事。”
    “钱呢?”小舟苦笑,“咱们账户余额还不够买十台新录音机。”
    林婉微笑:“那就一台一台攒。我们发众筹,办巡展,卖限量声纹艺术卡。哪怕一年只建成一座,也要让它扎根。”
    三个月后,第一座档案馆在云南怒江落成。开幕那天,傈僳族少年用采集了整条峡谷的风声、水声、鸟鸣声制作了一部五分钟的“自然家书”,播放时,全村老少围坐在火塘边,听得热泪盈眶。
    与此同时,《未完成的告白》意外引发国际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林婉团队参与“全球情感遗产保护倡议”,德国一家美术馆提出长期展出声波壁画。而陈默,在录音曝光半年后,首次公开露面于一档冷门读书节目,朗读了里尔克的诗句:“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节目播出当晚,#陈默退圈#冲上热搜。网友翻出十年前他与林婉合作的电影《静默之下》,重新解读其中一幕:他在雨中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