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想趴在你怀里哭(求月票)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音频:六十年代工厂广播站清晨播报,背景里传来汽笛、铁轨撞击与工人们整齐划一的脚步声。
    “有人认得这个声音吗?”她问。
    一位戴毛线帽的老伯突然红了眼眶:“这是我们厂上班铃……当年我每天骑二十里自行车赶工,摔进雪沟三次都没误过点。”
    另一位老太太接过话:“那时候说‘献青春献终身’,真不是口号。我流产第三天就回车间缝军装,血顺着裤腿往下滴,组长还夸我觉悟高。”
    话题一旦打开,便如决堤。
    “现在年轻人总说压力大,”一个瘦削老头冷笑,“我们那会儿一个月十八块钱,养五个孩子,谁敢喊累?喊了就是思想有问题。”
    “我家老头子去年走了。”旁边大妈抹着眼泪,“临走前攥着我的手说:‘这辈子最对不起你,没能让你过上好日子。’我说胡说什么呢,咱们清清白白做人,比啥都强。可等他没了,我才想起来,他从来没穿过一件新衣裳,连葬礼上穿的寿衣,都是改我儿子旧西装做的……”
    林婉静静听着,没打断,也没安慰。她只是按下录音键,让这些话语自然流淌。
    临走时,那位曾冷笑的老头悄悄塞给她一张纸条:
    >“姑娘,谢谢你让我骂了一句‘他妈的’。这话憋了四十年,再不说,就没机会了。”
    回到小镇当晚,林婉做了一个梦。梦里她站在空旷的剧院中央,台下坐满模糊面孔的人。主持人宣布颁奖典礼开始,可当她走上台,却发现奖杯是一只老式磁带录音机。她按下播放键,传出的却是自己十年前在演唱会上假唱的音频。台下观众开始鼓掌,笑声如潮水般涌来。她想解释,却发不出声音。
    惊醒时窗外已泛白。她起身泡茶,发现沈知坐在院中石凳上,正用放大镜修理一支断了弹簧的钢笔。
    “做噩梦了?”他头也不抬地问。
    “嗯。梦见我又回到了舞台,所有人都在笑我。”
    沈知放下工具,缓缓道:“你知道为什么老钢笔值钱吗?不是因为它还能写,而是因为它写过的东西,再也无法篡改。”
    林婉怔住。
    “你当年假唱,是因为公司逼你保护嗓子备战巡演;你退圈,是因为受不了虚假掌声。这些选择都不完美,但都是真实的你走过的路。”他抬起浑浊却清明的眼睛,“别怕被人记住错处,怕的是连自己都否认那些不得已。”
    她忽然泪流满面。
    清晨例会上,她提议启动“错误之声”专项采集:收集公众人物失言、普通人说错话、甚至谎言背后的动机与悔意。
    “我们总追求‘正确表达’,”她说,“可人类最动人的部分,往往藏在口误、犹豫和后悔里。”
    项目刚上线三天,就收到上千条投稿。
    有位小学教师自述体罚学生的经历:“我打了孩子一巴掌,不是因为他考零分,是因为他写的作文里说‘我爸喝酒打我妈,我希望他死’。我当时吓坏了,觉得这孩子太阴暗,就打了他。后来才知道,他说的是真的。我这辈子都在赎罪。”
    一位网红坦白数据造假:“我雇人刷粉,因为我妈病危时问我:‘闺女,你到底红了吗?’我不想让她带着遗憾走。”
    最令人震动的是一段监控音频转录:地铁站内,一名男子突然推倒轮椅老人,围观群众怒斥施暴者。警方调查发现,那人是老人失散多年的儿子,因长期抑郁发作失控。他在审讯室里说:“我不是恨他,我是恨我自己……二十年没回家,我爸竟还认得我,叫我‘小军’。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不配活着。”
    林婉将这类声音归类为“负向共鸣”,并在云库开辟独立空间。每段音频下方增设两个按钮:“原谅”与“不解”。系统不统计数量,只为呈现复杂人性的光谱。
    与此同时,《千面人间》方言修复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AI辅助比对历史文献与现存发音,团队成功复原出三种已消亡超半个世纪的吴语分支。他们在苏州老城区组织了一场“时空对话”实验:让本地少年朗读百年前市井商贩叫卖词,再由AI合成祖辈口吻回应。
    当十七岁的高中生听见“曾祖父的声音”笑着说“阿宝,蟹黄汤包要趁热吃”时,当场跪坐在地,嚎啕大哭。
    直播画面传开后,#听得见的乡愁成为热搜第一。有网友留言:“原来乡音不是土,是我们灵魂的胎记。”
    然而风波也随之而来。某商业公司迅速注册“AI复活亲人”服务,宣称只要提供十句话录音,即可定制“永生语音陪伴”。价格从九千九百元到九万九千元不等,套餐名称极尽煽情:“最后一夜长谈”“生日惊喜再现”“每日早安吻”。
    林婉连夜发表公开信:
    >“声音不是商品,记忆不应被租赁。我们采集每一段语音,都是为了对抗遗忘,而非制造幻觉。真正的告慰,是在阳光下继续生活,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