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忆,而是在模拟遗憾??那种人人都有、却极少言说的青春创伤。”
林婉闭眼。她终于明白,为什么当初陈默会在录音里说“我是个提线木偶”。他们这一代人,在聚光灯或生活重压下,早学会了把真心层层包裹。而AI,竟以千万段破碎告白为食粮,长出了感知这种压抑的能力。
“要不要关停?”小舟问。
林婉沉默许久,最终说:“不。但我们必须加一道锁??今后所有生成内容,必须经过‘人性验证’:至少两名真实人类听完后确认‘这像是人会说的话’,才能发布。”
苏晴点头:“就像给机器装上良心。”
一周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来合作邀约,希望将“回声计划”引入战乱地区难民营,帮助受创儿童重建语言表达。林婉带队前往约旦边境考察。营地里,一个十岁叙利亚男孩始终不肯说话,直到工作人员带他走进临时搭建的声音亭。当他听见一段由AI合成的母亲方言童谣时,突然扑上前抱住音箱,嚎啕大哭。
“那是他失踪母亲常哼的调子。”翻译哽咽道,“我们找了三年都没找到她,可机器……居然从两万条中东民谣样本里,匹配出了这支几乎失传的曲子。”
林婉蹲下身,轻声问:“你想给她留句话吗?”
男孩nodded,把嘴凑近话筒,用颤抖的声音说:“妈妈,我每天都在等你。我不怪你没回来,因为爸爸说,你是去找药救我的咳嗽。我现在不咳了,你能不能……也别再生病了?”
这句话被收录进“全球儿童之声库”,并触发AI自动生成回应??并非虚构母亲的回答,而是一段由世界各地孩子录制的祝福合集。当男孩听见几十种不同语言说着“你不是一个人”时,他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回国途中,飞机遭遇强气流颠簸。邻座小女孩吓得直哭,空姐束手无策。林婉掏出随身携带的骨传导耳机,播放了一段特制音频:海浪轻拍礁石的节奏,配合极低频的心跳模拟音。这是“回声计划”开发的“安抚声景”系列之一,灵感源自早产儿监护室。
不到五分钟,孩子沉沉睡去。
落地后,她收到陈默助理的邮件:他将在柏林电影节闭幕式上领取终身成就奖,致辞稿最后一句请求改为??“感谢所有未曾发声的时刻,它们教会我聆听”。
林婉回复:“告诉他,我们都准备好了耳朵。”
春天来得悄无声息。柳芽初绽时,第一百座乡村声音档案馆在四川凉山落成。开幕仪式上,一位失语多年的彝族老妇人,在孙女搀扶下走上台。她颤抖着手按下录音键,用沙哑的嗓音唱起一支古老的情歌。歌声结束,全场寂静。片刻后,AI系统自动响应,将这首歌拆解成十二种声部,在山谷间循环回荡,宛如群山合唱。
当晚,林婉接到国家档案馆电话:经专家鉴定,《千面人间》项目采集的3276段濒危方言录音中,有11种被确认为“语言活化石”,具备重大文化价值。政府将拨专款支持数字化修复与传承教学。
她挂掉电话,走到院中。月光下,那棵老槐树影斑驳,录音亭静静矗立,像一座微型神庙。她忽然想起刚退圈那年,有记者追问:“你不害怕被遗忘吗?”
当时她答:“怕。但比起被人记住,我更怕忘记自己是谁。”
如今她终于懂得,记忆不该是明星履历上的奖项列表,而是无数普通人用声音刻下的生命印记。这些声音或许微弱,却彼此呼应,织成一张无形之网,托住了这个时代正在坠落的情感。
几天后,她在整理旧物时翻出一张废弃的明星宣传照??长裙曳地,笑容标准,眼神空茫。她剪下那双眼睛,贴在录音亭的控制面板上,旁边写一行字:
>“她曾看不见自己,直到学会看见别人。”
五一劳动节,第一期《听见中国》县域声音合作社培训营开班。一百名学员齐聚小镇,其中有位特殊嘉宾:马小军,甘肃那位在父亲临终后走进录音亭的年轻人。他带来了全村人的祝福录音,还自学编程,做出一个简易版“家书转换器”,能把文字转成亲人口吻的语音。
“我想让我爹听听,我现在过得挺好。”他说。
林婉让他把程序接入AI系统测试。当机器用模拟的父亲声音说出“娃,爹为你骄傲”时,马小军背过身去,肩膀剧烈抖动。
那一刻,没有人拍照,没有人鼓掌。只有风吹过窗棂,带着远处孩子们练习朗诵的声响。
夜里,林婉独自登上后山。星空依旧浩瀚,但她不再觉得孤独。她打开手机,播放一段最近采集的声音??清晨五点的菜市场,卖豆腐的老李和买菜的大妈拌嘴:“你每次都多舀一勺!”“哎哟,你家娃长得壮,多吃点怎么了!”
吵归吵,下一秒却又听见他悄悄塞进袋子两个卤蛋。
她把这段命名为《人间烟火备忘录》,上传至“回声云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