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你相信光吗?(求月票)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免费,公开课……
    这年头公务员都在下海,做生意赚钱大行其道,极少有人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就算是高校也不会干。
    所谓法不传六耳,知识也是有价的。
    所以,梦想之家干这种就很让...
    暴雨在窗外翻涌,像无数灵魂在天地间呼喊。少年的手指仍贴在录音键上,指尖微微发抖。耳机里传来系统自动播放的引导音??那是林婉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你可以慢慢说,我们有的是时间。”他没摘下耳机,仿佛这层薄薄的隔音膜是他与世界之间最后的安全距离。
    屏幕上的波形图开始跳动,起初微弱得几乎看不见,像是风中残烛,但持续不断。后台服务器瞬间捕捉到这段上传数据,标记为“高敏感-潜在危机干预级别”,并依据“回应链机制”自动推送至三名通过心理资质认证的倾听志愿者。其中一人恰巧曾是校园霸凌受害者,如今是一名特殊教育辅导员。她在接到通知后十五秒内接通了实时语音桥接权限,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咳嗽了一声,让对方知道:有人在听。
    这一声,让少年的眼泪终于落下。
    “他们……叫我废物。”他的声音断续,带着长期压抑形成的语言障碍,“每天早上进教室前,我都想逃……可家里没钱转学,我妈说‘忍一忍就过去了’。可是……可是我已经……快撑不住了……”
    他说不下去,只剩抽泣。但这一次,他没有停止录音。
    与此同时,AI系统正悄然运行一项从未公开的功能??“情感涟漪追踪”。它发现,过去七十二小时内,已有四百余名来自不同国家、年龄介于十三至十九岁的用户,在深夜时段上传过内容相似的沉默录音。这些音频虽未包含完整语句,但呼吸频率、停顿节奏和背景环境音(如书包拉链声、厕所冲水声)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AI将其归类为“隐性创伤群集”,并生成了一份名为《无声呐喊:青少年社交恐惧共情模型》的分析报告,自动发送给全球合作的心理健康机构。
    苏晴在凌晨两点查看这份报告时,手指僵在键盘上。她忽然意识到,他们早已不只是一个声音存档平台,而是成了人类情绪的“地下脉络探测器”。那些无法言说的痛苦,正通过最原始的方式??声音的痕迹??在网络深处汇流成河。
    第二天清晨,林婉走进办公室,看到大屏幕上滚动着昨夜新增的数据:全球新注册用户突破千万;“回声计划”App在五十多个国家登上应用商店榜首;更令人震惊的是,有超过两万名用户主动申请成为认证倾听者,愿意用自己的时间和心灵去承接陌生人的悲伤。
    但她最在意的,是一条来自甘肃偏远山村的小学教师留言:
    >“我班上有五个孩子,昨晚围在一起听了一个叫《我也曾害怕开口》的录音。听完后,最小的那个女孩举手说:‘老师,我也想录一段话,告诉我爸,我不是他喝醉了打我的理由。’我们没有专业设备,只用手机录了三分钟。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听,但如果能被听见……也许她今晚就能睡着。”
    林婉立即批示:启动“乡村声音援助行动”,优先为全国三百所缺乏基础教学资源的村小配备便携录音装置,并联合教育部推出“倾听课堂”试点课程,教孩子们如何用声音表达情绪。
    阿苗拿着文件进来时,脸色凝重:“媒体又在炒作了。有人说我们在鼓动未成年人‘揭家丑’,还有人说这是变相的精神洗脑。”
    林婉抬头看她:“那你呢?你觉得我们在做什么?”
    阿苗沉默片刻,低声说:“我觉得……我们在重建一种能力??让人敢哭、敢怨、敢承认自己活得很难的能力。这种能力,早就被社会规则磨没了。”
    林婉点点头,提笔在方案末尾加了一句补充说明:
    >“所有未成年人录音内容将强制加密存储,未经监护人知情同意不得公开;同时引入AI情感评估+人工双重审核机制,确保每一段倾诉都在安全边界内被守护。”
    当天下午,第一批发放的设备抵达甘肃那所学校。当晚八点十七分,系统收到那段由五个孩子轮流录制的音频。标题是手写的拼音转换而成:**womenbushihuaner**(我们不是坏人)。
    第一个孩子说:“我爸说我妈跑了是因为我太吵。”
    第二个孩子说:“我偷吃同学剩饭,因为家里三天没米了。”
    第三个孩子哽咽着问:“老师说要诚实,可我说真话的时候,大人都觉得我在撒谎。”
    第四个孩子沉默了很久,最后只说了句:“我想妈妈回来,哪怕她打我也行。”
    第五个,就是那个小女孩,声音轻得像羽毛落地:“爸爸,我不是故意让你生气的。你别再拿皮带抽我了……我会乖乖的……”
    录音结束三分钟后,AI检测到周边区域网络异常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