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安塞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21章安塞(第1/2页)
    就在崇祯憋着要找江瀚麻烦时,江瀚一行人早已绕过延水关,踏入了陕西地界。
    到了陕西后,江瀚先去了米脂一趟,他想去找找大名鼎鼎的闯王,看看能不能将其纳入麾下。
    结果当地人告诉他,李鸿基并不在村里,而是终日奔波于各处驿站,传递军情要务,已有好久没回村了。
    (根据《延绥镇志》和《延安府志》记载,李自成此时还在米脂,不存在如《明季北略》和《绥寇纪略》所说,李自成此时去参军了的说法。)
    听到这个消息,江瀚有些纳闷儿,李自成不是应该被裁撤了吗,怎么还在当驿卒?
    实际上,大明朝廷所谓的“裁撤驿站”,只是取消编制,不再发放薪俸罢了。
    可那传递军情、公文的差事,驿卒们却还得照干不误。
    那既不发工钱,又要人卖力干活,这银子从何而来?
    没办法,国家大事重要,只好苦一苦这些小小的驿卒了。
    驿站修缮,马匹保养等一应开销,只好请驿站工作人员自掏腰包了。
    李自成就是这样欠下的债务,驿站里死了一匹驿马,官府要求他们驿卒照价赔偿。
    但这帮驿卒实在没钱,所以李自成就去找了同乡的艾举人借钱。
    后来大旱,种地没收成,实在还不上,被艾举人联合官府一顿好打,这才起兵造反。
    没能见到大名鼎鼎的闯王,江瀚有些失望的离开了米脂,一行人一路南下,走走停停,身上的银子也都换成了粮食、布匹以及一些生活必需品。
    往后几年,对于陕西地界来说,银子可谓是最没用的东西,只有这些才是硬通货。
    一路上,那些不愿意造反的人陆陆续续的都离开了队伍。
    “旗总,王五他们...”
    黑子望着又一批前来辞行的弟兄欲言又止。
    江瀚摆摆手,将两匹土布抛给穿着单衣的两个军汉:
    “记住,活不下去就到安塞来寻我。”
    王五抱着布匹跪在地上咚咚磕头,积雪在他额前化成一滩泥水。
    他也不想走,只是家中上有老母,下有妻小,他实在放心不下。
    江瀚的大恩大德,他只能来世再报。
    冬季的黄土高坡,寒风夹着大雪如刀一般刮过黄土高坡,冻得人瑟瑟发抖。
    江瀚领着剩下的千余人,赶在二月前,终于踏入了延安府的地界,安塞就在眼前。
    董二柱顶着刺骨的寒风,一马当先地骑在队伍前头,满脸兴奋地回头看着江瀚:
    “瀚二哥,咱终于到家了,”
    江瀚叹了口气,神色复杂:
    “家里都没人了,不过是个住处而已。”
    一旁的邵勇策马靠了过来,好奇的问道:
    “江大人,我一直听柱子叫你二哥,这么说你还有个哥哥?”
    江瀚摇了摇头,回应道:
    “没人了,我家原来有五口人,天启年间遭了灾,父亲饿死了,哥哥去服徭役,死在了路上。”
    “四岁的小弟被流民拐出村子,煮了吃了;家母想不开,便上吊了。”
    江瀚叹了口气,语气带着一丝苦涩:
    “后来剩我一个,实在活不下去了,就和柱子一起去参了军,勉强混口饭吃。”
    邵勇沉默了,握着缰绳的手微微用力,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安慰。
    而江瀚反倒坦然一笑,拍了拍邵勇的肩膀:
    “不提这些了,白家沟马上就到了;穿过这马家沟,马上就能看了。”
    江瀚家就在安塞县的白家沟,紧挨着马家沟。
    白家沟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但隔壁的马家沟可是出了个进士,叫做马懋才。
    马懋才,江瀚对这个人并不陌生,《备陈大饥疏》好像就是他写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1章安塞(第2/2页)
    崇祯元年,马懋才路过陕西,见家乡遭了灾,于是就写下了《备陈大饥疏》并呈给了皇帝。
    上书后,朝廷确实下拨了一些赈济。
    按理说,不少乡亲都受过他的恩惠,不过这些和江瀚家已没什么关系了。
    那时候,江瀚早就去了延绥镇当兵。
    江瀚家就在马家沟对面,仅仅隔了一条延河;跨过干枯的河床,江瀚骑在马上,扫视着这个曾经生养自己的小村庄。
    这是一个典型的陕西农村,以土窑洞为主,剩下的都是些摇摇欲坠的黄泥房子。
    走进村子,江瀚发现这里早已破败不堪,村民死的死,逃的逃,十不存一。
    许多空着的房屋都已破败不堪,院内积雪足有半尺多深,长满了杂草,显得格外荒凉。
    江瀚招手叫来董二柱,对他吩咐道:
    “柱子,你把下面的兵丁打散,五人为一组,你带他们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