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锁扣’模型刚有个雏形,需要尽快验证核心环节,老李,你那边磁体场分布的基础数据……”
对话就此自然地结束,李卫国立刻收敛心神,点头道:
“数据包已经上传到您那了,随时可以调取。”
很快,这间推演室里,再次只剩下笔尖划过白板的沙沙声。
那片写在墙上的、关于宇宙基本力的深邃数学,在工程任务的牵引下,正悄然化作捆缚狂野磁能无形的绳索。
而关于它更深处的秘密,则被暂时封存,留待名为“未来”的试卷,然后再由洛珞亲手写上答案。
……
接下来的日子,沪上超导磁体系统工程中心沉浸在一场前所未有的高强度、高精度攻坚战中。
空气中弥漫的不再仅仅是液氦的冷冽和电子设备的嗡鸣,更添了一种精神高度集中的凝滞感。
在研究所工作的科研人员都很清楚,其实加班最多的并不是刚遇到难题的时候。
那段时间往往是一筹莫展,纵然拼命的加班也无济于事,往往是又辛苦又没成果。
反倒是试验有了进展时,大家的动力一下子足了起来,甚至开始大量的自愿加班起来,干劲十足,尤其是洛珞和李卫国这两个学术带头人。
在这样的氛围下,洛珞的推演成果迅速转化为一系列极其具体的、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实验指令和设计修改方案:
在微型磁笼与邻近激光通道、冷却流道之间,不再追求传统的“强屏蔽”,而是设计微纳尺度的梯度过渡区域。
这些区域的表面并非光滑平面,而是布满了特定形状,洛珞称之为“相位引导槽”的微沟槽或凸起阵列,其尺寸和间距根据超算模拟的场分布计算结果精确排布。
磁体外壳的边缘,按照洛珞推导的应力张量分布,进行了非对称的材料增厚与挖减。
原本追求均匀美观的外形变得犹如一件扭曲的现代雕塑,但在洛珞看来,这正是为了平衡磁压、热应力、机械支撑等多重载荷的“最优形态”。
在微型磁体周围的关键“溢出场”区域周边,增设了微型化的主动补偿线圈阵列。
它们本身产生的磁场强度不大,但其频率和相位必须与主磁体场的变化精确匹配。
洛珞要求团队开发前所未有的高精度、毫秒级实时相位调控技术,使得补偿线圈在每次主磁场脉冲启动的瞬间,根据预设的“相位谱”,精准地注入反向或特定的“微扰”,抵消或干扰那些导致光束偏转的关键涡流形成路径。
这一部分代码的逻辑,直接由洛珞基于路径积分补偿模型的核心算法提供。
针对冷却系统,洛珞放弃了追求全局高流速的方案,要求进行冷却流场的精细化分区设计。
在靠近磁漏强区和高涡流热源的“热点”周围,设计微流体通道构成的涡旋热沉结构。
这些小尺度涡旋并非无序湍流,而是被设计用于快速捕获并高效导走局部热点能量。
针对材料热膨胀系数差异问题,洛珞将之前解决微观界面“伪弹性崩溃”的经验引入,在关键的结合部位采用更先进的金属-陶瓷梯度复合材料层间,其热膨胀系数从金属侧到陶瓷侧平滑过渡,有效降低了形变应力。
同时,借鉴“龙鳞-G1”的设计,在高温部位的关键热界面嵌入特殊设计的微尺度空腔缓冲结构,用于吸收瞬间的热冲击。
……
理论的宏伟蓝图落实到实验台上,简直是一场异常艰苦的拉锯战。
时间很快进入了严冬,临近春节,基地外已有稀稀落落的年味开始弥漫,但中心内部却与节日氛围绝缘。
李卫国指挥的团队一丝不苟地执行洛珞的改造方案。
事实上,即便有了引路者,和解决的思路,但试验也未必是一帆风顺的,前几次集成测试结果就很令人沮丧。
几何重构后,部分区域的机械稳定性下降;微型补偿线圈的响应延迟超标,导致相位补偿失败,甚至在某些工况下产生新的干扰;引入的纳米薄膜在极端温度下发生预期外的性能退化。
质疑的声音不可避免地在部分工程师私下交流中出现。
“这想法太……超前了吧?”
一位负责线圈集成的工程师在深夜加班调试失败后,疲惫地对着同事低语。
整个中心的气氛如同沪上冬日那阴冷的湿气,沉闷而压抑。
洛珞几乎全天泡在推演室或实验工坊,反复审视数据,调整模型参数。
不过失败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简直是至理名言。
在洛珞指导下,团队采取了更严苛的筛选标准:
关键部件进行100%低温性能测试;补偿线圈驱动器完全重新设计,甚至动用了为更高频微波设备准备的储备器件;纳米薄膜的沉积工艺被优化,引入原子层沉积技术以提升均匀性和热稳定性。
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