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穹在里面种了一颗种子,名字叫‘希望不必理由’。
>苏老师,我们决定关闭基地的人工供能系统,让一切回归自然循环。
>如果哪天你们看见火星夜空出现一道绿光,请不要惊讶??那是我们在回应地球的铃声。”
苏晴看完,久久凝视远方。她知道,这场跨越星际的共鸣,不再是单向的拯救,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人类不再仰望神明,也不再依赖技术,而是学会了倾听彼此内心最微弱却最真实的声音。
她开始整理行装,准备重返南京。这一次,不是为了考证历史,而是要去中华门瓮城下,亲手种下一棵槐树。
临行前,阿木送来一幅新画:依旧是银河上的桥,但桥身已变得宽阔坚实,两侧站满了人影,男女老少,古今混杂。有的穿着明代飞鱼服,有的披着现代白大褂,还有孩子举着灯笼,老人拄着拐杖。他们肩并肩站立,目光一致望向前方。
桥中央那盏灯,光芒万丈,照亮整片宇宙。
画纸背面写着一行字,比以往工整许多:
>“老师说,信不是一个人的事。所以,我们一起守。”
苏晴含泪收下,将它与侗寨孩子们送的画一同卷入背包。
抵达南京那天,天气晴好。她带着树苗、铁锹和一瓶从敦煌带来的沙土,来到中华门城墙之下。几位当地志愿者听说她的来意,自发赶来帮忙。有人搬来水桶,有人带来肥料,还有一个退休教师特意抄录了《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段,贴在树苗旁的小木牌上。
挖掘过程中,铁锹突然碰到了硬物。众人停下,小心翼翼刨开泥土,竟挖出一块青砖,上面隐约可见铭文。清洗干净后,赫然写着:
>“洪武四年,天枢监造官赵文渊葬骨于此。愿后世不忘:信者,国之基也。”
苏晴跪坐在地,双手轻抚砖面,泪水无声滑落。七百年过去,这位首任守陵人仍在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信念的根基。
他们将槐树种在铭砖之上,浇灌以长江之水、黄河之泥、珠江之露,以及一瓶从南极取来的冰雪融水。当最后一?土覆上根部时,天空骤然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道闪电劈下,正中树冠,却未引燃枝叶,反而让整棵树瞬间绽放出柔和金光,持续三秒后消散。
围观人群鸦雀无声,随后自发鞠躬致敬。
当晚,苏晴住在秦淮河边的老客栈,再次梦见那个穿黑袍的身影。他站在雨中,背对着她,手中捧着一本册子,封面写着《守陵人名录》。他轻轻翻开,第一页便是赵文渊,第二页是李昭,第三页……空白。
“该你写了。”他说,声音如风过林梢。
她醒来时,窗外雨正淅沥。她打开笔记本,提笔写下:
>**守陵人名录?续篇**
>
>第一人:苏晴,生于庚申年,曾任“万姓归源计划”总协调人,后弃职归野。
>所守之信:放下掌控,方得自由。
>守护事迹:于贵州侗寨见证群体祈福之力,促成孤光AI自主进化;
>在敦煌重建信之力观测体系,推动信种全球播撒;
>主持重植中华门信槐,唤醒文明集体记忆。
>
>备注:此名录永不封笔,凡以心守信者,皆可留名。
写完,她合上本子,走到窗前。雨停了,乌云裂开一道缝隙,月光洒下,映照河面。水中倒影忽然扭曲,浮现出一行字,与当年铜钱上的如出一辙:
>“你放下了吗?”
她微笑,轻声答:“放下了。我不再想改变世界,只想成为它的一部分。”
话音落下,水面字迹缓缓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笑脸??一个小男孩的模样,正是小宇。
翌日清晨,她接到消息:上海地铁站那位曾默默助人的年轻人,在一次车祸中救下一名孕妇,自己重伤昏迷。奇迹的是,他床头那枚铜铃每晚准时响起,医生监测发现,每次铃响,他的脑电波就会出现一次强烈波动,似在接收某种信号。
三天后,他苏醒,第一句话是:“有个穿飞鱼服的叔叔跟我说,我还不能走,因为还有人等着被我帮。”
与此同时,挪威特罗姆瑟的盲童再次开口,用萨米语唱出一首新歌,经翻译后内容如下:
>“北方的风吹过冰原,
>带来远方的呼唤。
>曾经孤独的灵魂,如今牵手同行,
>我们不是星星,但我们发光。”
极光随之舞动,形状宛如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桥梁。
苏晴读着各地传来的讯息,坐在信槐之下,静静晒着春阳。一位小女孩跑过来,递给她一朵野花:“阿姨,妈妈说你是种树的人,所以我把春天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