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四十四章奠基仪式(第1/2页)
虽然经历了恐怖的狂浪袭击,但严奇立下的军令状还是按时达成了。
突击队吸取了经验教训,舍弃了木桩来作为码头主体支撑的计划,转而将所有结构全部改为钢管柱。
在之后的几天里,队员们穿着水衣站在依然冰冷刺骨的海水里,把一百多根钢管一根一根地打进海底一米多深,再将柱子连接加固,最后把装满砂石的四百多条麻袋全部填入钢管架子内。
因为时间太紧,很多海军战士都不愿轮岗换班,他们嫌戴手套不方便,悄悄将其脱下徒手就干。
坚硬锐利的钢管在战士们的手上留下了触目惊心的血印,甚至有一位队员的右手指肌腱都被砸断了,却依然只是上岸做了简单的缝合手术就继续投入战斗。
严奇自己也是拼了命,连续几天几夜完全没有合眼,高强度的劳动让他多次晕倒在现场,但苏醒后只是稍稍休息一会便再次奔赴“战场”。
南极的恶劣天气似乎还不愿意放突击队过关,在码头主体建筑完成的当晚,有一股气旋所引发的狂风暴雨扑面而来,码头上用来固定的厚木板被巨浪整个掀起,还未完全凝固的砂石麻袋完全暴露在浪涌面前,顷刻间被冲出一个缺口。
为了不让第一天的“悲剧”重演,严奇紧急向考察队大本营求援,郭坤带着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大家冒着波涛冲上码头,固定挡水模板,填补砂石麻袋的缺口,在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后总算是保住了码头。
随着赵阳和杨明喜极而泣的相互拥抱,一座长约26米、宽约6米、深约3米的简易码头终于出现在了大本营东侧的海岸上,长城站的建设就此有了保障。
但在正式开始物资卸货和器械运输之前,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必须操办,它代表着中国在南极科学考察事务上的第一步,也是这片神秘大路上中国人所留下的第一座“丰碑”。
那就是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奠基典礼。
“赵阳,你怎么还在这?待会奠基典礼就要开始了,新闻班的人都去了。”
冲洗照片的暗房门口,马舒舒背着个小包,平时扎在脑后的头发也披了下来,整个人青春洋溢,就好像大学生。
“前几天不是在抢建码头嘛,好多照片积压着都没洗出来,今天想着早点起来先冲印一批,没想到忙起来就忘了时间。”
“等等,你怎么也没走?医疗班和后勤保障班不是应该一早就去大本营了吗?难不成你是在等杨明那家伙?”
赵阳把手套摘掉,活动了下因为长时间弯曲而隐隐酸痛的老腰,今天是奠基典礼的日子,整艘船都被欢乐的气氛所包围,多日紧张的神经也总算放松了一些。
“他这人你还不知道,哪里热闹就往哪凑,早上和来祝贺的苏联人比掰手腕,结果把关节给弄伤了,我这不赶着回来拿药膏嘛。”
马舒舒使劲在撇清自己去而复返是为了杨明,但字里行间那份在乎却连并非情场高手的赵阳都听得出来。
“啧啧,杨明这榆木疙瘩,竟然还真能追到女生,简直不可思议。”
马舒舒没听到赵阳的“窃窃私语”,她满心都在今天自己的打扮上,因为是“典礼”,所以郭坤特别批准女队员们可以稍加化妆。
说是化妆,但其实也就是抹点面霜,擦点口红,但就是这么一点点小小的改变,让一路走来同样辛劳的姑娘们欢天喜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十四章奠基仪式(第2/2页)
跟着“长城I号”登陆艇来到大本营,赵阳看到房屋建筑班的队员正拿着铁铲在鹅卵石地面上挖坑,从来没参加过奠基典礼的他好奇心大盛,跑过去就是快门狂按,拍下了好几组照片。
“嘿哟,嘿哟,嘿哟……”
有节奏的奇喊传来,紧跟着是震耳欲聋的欢呼声,赵阳赶紧挤到人群的最前面,只见郭坤和严奇两人一左一右正在搬运一块白色的石碑。
石碑中央用红色颜料竖写“奠基”二字,两侧则分别是“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小小的石碑只有40公分那么高,却被所有中国南极洲考察队的队员视若珍宝,大家一边鼓掌喝彩,一边争相与其合影。
“都冷静,等把石碑竖起来你们有的是机会拍照,我让新闻班的同志给你们每人来一张。”
郭坤笑着“驱散”一拥而上的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把石碑抬到事先挖好的小土坑,而后庄严宣布:“中国南极长城站奠基典礼开始!”
提前准备好的彩色气球腾空而起,迎着风飘向了南极洲的天空,四周欢呼声雷动,除了中国考察队的队员外,乔治王岛上其他国家考察站的队员和科学家们也来庆贺。
其中还有之前发生过不愉快的智利考察站队员,留着大胡子的站长专门向郭坤表达了歉意,并保证会协助中国考察队成功建立起长城站。
而郭坤则是尽显大国科学家的气度,表示过去的“不愉快”已经翻篇,未来希望和智利考察站合作,共同为和平利用南极的愿望添砖加瓦。
如此欢庆的景象让赵阳同样感到热血沸腾,吃的那些苦,遭的那些罪都变得不重要了,所有的努力付出都有了具象化的意义。
“杨明,舒舒,快,这个角度好,能看到后面浮冰上的企鹅,我给你们拍一张。”
赵阳卖力招呼着,画面里的两个好朋友显得那样和谐,完全没有了刚起程那会的疏离和拧巴。
如果他们两个真能有情人终成眷属,赵阳觉得自己绝对配得上证婚人的角色,要不是他一路给杨明当军事,给马叔叔说好话,那会有冰天雪地下的炙热恋歌唱响。
“南极好美,如果燕子和瑶儿也能看到就好了。”
告别深爱的妻子和女儿已经一月有余,说不想肯定是假话,受限于通讯手段,赵阳无法得知李燕她们的近况。
有没有好好吃饭?有没有每天都开开心心?有没有也思念着身在南极的自己?
这些赵阳都无从知晓,他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出一家三口的照片,将想说的话讲给远方的天空听。
而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很多考察队队员的身上,他们告别了自己的小家,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跨越大洋来到这里。
等的就是有一天能够凯旋而归,成为家人心目中的“大英雄”。
郭坤的铁铲重重拍下,把土层敲得严严实实,队员们集中在奠基石的后面,对着镜头露出最灿烂的笑脸。
帽子上的“中国”熠熠生辉,鲜艳的五星红旗染红了乔治王岛的整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