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三十二章向死而生(第1/2页)
前有冰山,后有风暴,肩上还有500多人的生命安全和人民嘱托的建站任务。
考察队党委的成员们无疑是现在压力最大的一群人。
“我觉得应该全员留守船上,之前在西风带我们也经历过12级大风,不是也扛过来了吗?这两条船都是国家从牙缝里挤出来给我们的,怎么能试都不试就舍弃掉?”
“J121”船的一位军官拍着桌子说道,他的想法也代表了一部分队员的心声。
“我认为应该向临近的外国考察站求援,让他们派大型运输直升机过来,这样就能把重型设备运走,以此来保证后续长城站的建成。”
另一位党委成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因为可操作性上存在诸多障碍,最后没有得到认可。
“我建议再组织一次先遣队,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疏散和留守相结合依然是最好的应对方法,只要能够找到安全通往岸上的路线,我就可以把人员和物资先转移过去,最大程度保存队伍的力量,只要人还在,一切就还有希望。”
始终在聆听别人发言的郭坤直到最后才开口,他的计划应该算是当下最为稳妥的,在保证大部队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另觅出路,为最终完成任务留下了一线生机。
果不其然,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和表决后,这套方案最终高票通过。
有了计划,就要施行。
卫星地图和气象图纸等一系列资料被直接摆到了会议桌上,很快严奇就指着其中一张由澳大利亚科考站直升机刚刚拍摄下来的照片说道。
“这片区域很平坦,地势也足够低,应该主要由大型浮冰构成,我认为可以作为新的突破方向。”
严奇说的地方与之前考察队计划突破的完全是反方向,距离陆地更远,大概有个七八百米,所以在最初的筛选中就被排除在外。
如今随着冰山移动,地貌情况发生了巨大改变,再想翻阅冰山来寻找出路几近无望,所以这块浮冰区域一跃成为了最有希望的突破口。
时间紧迫,“向阳红10”号船上的“海豚”号直升机和“J121”船上的“超黄蜂”号直升机得到指令迅速起飞,前往目标区域展开空中侦查。
一个小时后,机组带回来了初步的情报,却让考察队的众人如坠冰窖。
“区域内有大量的冰缝存在,而且普遍极为隐蔽,步行穿越的话风险非常大,一旦跌落根本无法救援。”
此消息一出,原本摩拳擦掌的队员们个个脸色铁青,就连最有信心的严奇也愁容满面。
堵住考察队的浮冰基本都有十几米厚,所形成的冰缝更是深不见底,人如果不慎跌落,几乎不可能再爬上来,这已经不是疏散撤离了,而是单纯地去送命。
“实在不行,就只能抢滩了,把所有人都集中到一条船上,强行登陆,先保障队员们的生命安全,等风暴过去了再用另一条船来寻找闯出去的机会。”
郭坤的话让会议室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大家集思广益了那么长时间,都已经做好了疏散和留守的思想准备,却没想到还是只能执行最坏的方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二章向死而生(第2/2页)
“真的没办法了吗?本来苏联和澳大利亚那边都已经答应协助我们疏散了,还能帮忙安排一部分队员的住宿,现在就决定抢滩登陆是不是太早了。”
对于抢滩方案,最“抵触”的肯定要数张向晚和于德庆两位船长,他们驾驶着“向阳红10”号船和“J121”船穿越了危机四伏的大洋,眼看就要抵达目的地,却要在南极的大门口沉舟求生,这在感情上实属难以接受。
这是艰难的抉择,一时间就连这些拥有丰富经验的老手们也无法达成一致。
“郭队长,张船长,于船长,我刚和赵副指挥已经商量过了,还是继续执行疏散和留守的方案,探路的先遣队就由‘J121’船来负责组建。”
最后还是考察编队的总指挥陈德宏一锤定音,作为军人的他在听取了各方意见后,与副总指挥赵留辉共同做出了“冒险一搏”决定。
“搞野外科研,你们是专家,但论攻坚,我们海军才是王牌,严班长,卞班长,你们把环境和气象的最新资料都准备好,只需要告诉往哪冲成功率最高就行,剩下的就交给我们的战士。”
风轻云淡,甚至脸上还挂着笑容。
但话语间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情与勇气却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瞬间红了眼眶。
这是要拿战士的生命去开辟一条逃生之路啊。
“总指挥,这样不行,北京那边的领导再三叮嘱,一定要保障队员的生命安全,怎么能冒这么大的风险呢?”
郭坤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以前是搞军工科研的,对中国军人那种不畏牺牲的精神再了解不过。
只要陈德宏和赵留辉一声令下,“J121”船上的士兵们绝对会前赴后继组成“敢死队”,这点丝毫不用怀疑。
“你们还记得出发前小平同志赠予考察队的那篇匾额吗?上面写着‘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那要如何才能和平利用南极?”
“血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和平永远是建立在实力和斗争上的,在南极建立长城站就是实现未来和平的第一步,也是必须完成的一步。”
“毛主席说过,‘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如果我们这次没有完成任务,明年在‘南极条约’会议上能抬起头吗?其他国家会不会认为我们中国人就是没资格在南极事务上拥有话语权?”
“中国军人不怕死,怕的是没法保护国家和人民,越南战场上我们可以用身体在雷区扫出一条通路来,在南极也行。”
不断记录着会议全过程的赵阳终于停下了笔,因为他觉得任何语言和文字在此时此刻都是苍白的。
神秘莫测的南极亮出獠牙,居高临下“嘲笑”人类的渺小。
但随着五星红旗在两艘中国考察船徐徐升起,一团团承自血脉的不屈火焰正以燎原之势熊熊燃烧。
“破冰!破冰!破冰!”
甲板上呐喊声渐起,那是向死而生的无畏勇气,足以震动整片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