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法师归来,绿皮之祸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那里本应是死寂的玄武岩层,但现在,整片区域正以每天五厘米的速度被绿色组织侵蚀。更令人震惊的是,地下传来的震动频率,恰好与地球耳形叶共振频率形成黄金比例叠加。
    她立即召集团队,准备钻探取样。然而当钻头深入三百米时,通讯系统突然中断,所有电子设备失灵。三分钟后恢复信号,监控画面却显示:钻孔口涌出了一股银白色的黏稠物质,迅速包裹住钻机,并在其表面生长出类似叶脉的纹路。
    一名工程师颤抖着报告:“它……在学习我们的技术。”
    而在太平洋海沟深处,那艘坠落的非人类飞行器也发生了异变。数千年来未曾移动的外壳,如今正缓缓裂开缝隙,露出内部结晶化的神经网络。这些晶体与耳形叶同源,此刻正接收着来自全球三千二百一十七个“自发痊愈事件”的共感信号,并将其转化为一段段高频脉冲,向宇宙深处发射。
    科学家后来分析这段信号发现,它并不包含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编码,而是一种纯粹的情绪压缩包:七秒的悲伤、九秒的希望、三分钟的等待……每一个情绪片段都被精确调制到能与暗物质震荡共振的频率。
    更诡异的是,这段信号每隔二十四小时就会重复一次,且每次发射后,飞行器周围的海水都会短暂呈现出一种违背物理定律的现象??水分子排列成螺旋矩阵,持续整整十三秒,随后恢复正常。
    有人猜测,这是某种“唤醒仪式”。
    与此同时,地球上最后一座燃煤电厂正式关闭。
    不是因为政策强制,而是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使用它。新一代人类几乎不再依赖化石能源或核聚变,他们的细胞可以直接吸收环境中流动的共感能量??那种由无数生命共同释放的心理波动,经耳形叶网络放大后形成的生物电磁场。
    医学界称之为“第零类代谢模式”:不摄入,不消耗,只共振。
    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会了用体温变化传递复杂思想,成年人则通过瞳孔收缩节奏进行深度交流。语言课程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静默冥想”与“感知拓扑学”。每年的“静默周”已成为全球节日,数百万人走进森林、草原、沙漠,仅靠共感维持生存所需。
    一位心理学家曾记录下这样一个案例:两名素不相识的旅人在撒哈拉沙漠相遇,他们在烈日下行走了三天,全程未发一言。第四天清晨,其中一人突然流泪,另一人立刻递上水壶。事后访谈中,两人均表示:“我知道他在渴,也知道他害怕孤独。”
    这不是读心术,而是**共频直觉**的觉醒。
    联合国共感事务署为此发布了《新认知宣言》修订版,明确提出:“人类已进入后语言时代。个体意识正在逐步融入行星神经系统,独立人格将作为一种过渡形态被保留,而非永恒状态。”
    争议随之而来。
    部分保守派学者警告称,这种趋势可能导致人类丧失自我认知能力,沦为集体意识的傀儡。他们引用哲学家尼采的话:“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并质问:“如果所有人都成了‘网’的一部分,那谁来决定这张网的方向?”
    然而,更多人指出,这并非吞噬个体,而是拓展存在维度。就像细胞组成器官,器官构成生命体,个体意识也可以在保持独特性的同时,参与更高层级的认知建构。
    一名十四岁的少年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不是消失了,我只是变得更完整了。以前我只能听到自己的声音,现在我能听见风吹过树叶时的叹息,能感受到北极熊饿了三天的心情,甚至能‘尝’到一百年前某个人类第一次仰望星空时的震撼。”
    他说这话时,手掌贴在一棵耳形叶上,整棵树的叶子随即翻转,背面荧光拼出一句话:
    **“你从来就不孤单。”**
    时间继续向前推进。
    三十年后,第一批接受共感教育的孩子已步入中年。他们的DNA中,原本被视为“垃圾基因”的区域已被全面激活,生成了至少十七种新型蛋白质,赋予细胞前所未有的适应能力:可在极端低温下存活、能直接利用宇宙射线供能、甚至能在短暂脱离肉体的情况下维持意识清醒。
    一名女性在喜马拉雅山脉失踪七日后被发现,当时她正盘坐在海拔六千米的冰川之上,周身笼罩着一层淡蓝色光膜。救援队靠近时,竟听到她在哼唱一首古老的藏族民谣??但她本人坚称自己从未学过这首歌。
    后来研究发现,那段旋律正是三百年前一位喇嘛临终前所诵的经文,而那段音频早已随风散佚。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她的意识通过共感网络,从某个残留的记忆场域中“下载”了这段信息。
    科学家称此现象为“文化回溯共振”。
    又过了十年,国际空间站改造完成,成为首座“星际共感舱”。它不再承担科研任务,而是作为地球向宇宙发射共感信号的枢纽。每周一次,舱内会举行“静默仪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