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规模。
一次夜训投入这么大的兵力,放在装六师也不算罕见。
因为38军当年的坦克六师,编制规模确实庞大,在整个野战军都属于首屈一指,全师官兵五团制,加后勤总兵力合计能到达两万人左右。
哪怕当初28军的坦克七师,也没这种规模。
去年全军进行大规模体制编制调整,很多坦克师改为装甲旅,就算还保留师的番号,也都变成四团制。
唯独这个六师不受影响,现在依旧是五个团,这也是为啥京都军区要将这次信息化实验,跟装六师牢牢绑定的原因之一。
人家这规模,确实不是现在的装甲七旅,能够相提并论啊。
陈默大致扫了一眼内容。
文件上记录的数据,和一些参谋团制定的作战计划,以及各单位夜训详情并不难看懂。
整体就是夜训突击,十次工兵分类特情设置,80公里隐蔽机动,20公里协同交战,四个小时,后勤油料多段式保障。
目的是要看看,实验换装后,这些作战单位的效率。
毫无疑问。
能被挑选出来,发给侦察连的人观看,并且写心得,那就代表着这次夜训效果差得一塌糊涂。
主要是打得好的那些,没必要挑出来啊。
演习数据这玩意,往往都是只有失败了,才会记录的特别详细,分上中下三册的那种。
若是赢了,或者效率特别高,一般都是寥寥记录几笔就结束了。
就算想看,也看不出来个啥玩意。
搞清楚存档演习的背景。
陈默安静的坐在跟前看他写,这个老兵他认识,以前在侦察连跟老炮,刘海他们一样,都是一班的人,叫尹晓光,同样是三级士官。
侦察连的一班,属于全连精锐班,任何时候都是十二人满编,班长也是经过精挑细选,挑出来的。
战时,这种精锐班通常会由连长或者指导员,直接接手指挥,担负类似突击队的责任,为全连开路。
责任重大,必须全是精锐,所以这次十几个人里,有三分之一都是一班的人。
尹晓光字写得不咋地,跟狗爬似的,陈默想看清楚都需要趴得更近一些才行。
不过,不得不承认。
这个老兵还真有两把刷子,根据他的分析,此次装22团之所以夜训失败,作战效率低下。
那是因为其中一个坦克营,在机动期间,错误计算油料补充方式,导致跟后勤单位之间的配合失效。
80公里隐蔽机动直接拉垮,更别提后面20公里协同交战,整个装甲营一路走一路丢,新式坦克趴窝一大半。
这次集训总共才调动两个坦克营,有一半的装甲单位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导致战情互换滞后,无法跟另外一个主力营达到高效协同。
交战期间,步兵营右翼失去装甲单位的保护,被敌人趁机穿插突击,将整个夜训团数千人的机动链硬生生截断。
协同火力失效,最终惨败。
不光是主力营这边行动拉胯,尹晓光还特意点出,榴炮连在整体100公里的机动突击过程中,接收10次炮火协同战术命令,两次空中敌情规避。
在第2次敌情规避期间,由于地面伪装失效,部队过于集中,导致全连战损。
而资料中显示,在榴炮连全体战损之前,有效炮火率,还不足50%。
从这些数据中,尹晓光判断,榴弹炮连在机动,布置阵地,炮火准备,撤销阵地过程中,意识过于麻痹大意。
不仅部队过于集中,被敌人空中火力覆盖,还存在反中低空高射机枪,根本就没有按照标准去布置。
否则的话,一个榴炮连不可能这么轻易就被灭掉。
陈默看着尹晓光的分析,他微微点头,心里也有些感慨,真不愧是一班的老兵啊。
凭借一些描述或者数据,就能还原当时夜训的场景,还能准确的提出作战单位存在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这已经很牛了。
因为基地配发到老兵手中的资料,只有数据,可没有后续复盘时的检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一百八十八章量选指挥军士,选定试点营(第2/2页)
写这种心得,听起来容易,实际上非常难。
除非是对战场特别熟悉,对各单位之间的协同关系格外了解,才能凭借数据分析出失败的原因。
若是换成一般人。
别说是看数据了,就是站在战场的边缘上看着,从头看到尾,怕是都搞不清楚为什么数千人的加强团。
会在几个小时内,战损过半。
打仗这种东西,有时候因为一条指令的失误,就会让整场战局出现倾斜,快速走向败亡。
能分析出核心,属实不易了。
陈默起身拍了拍尹晓光的肩膀,他的本意是鼓励,接过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