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县与国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是张苍?”老者问道。
    张苍一怔,拱手道:“正是在下。不知老丈有何指教?”
    老者微微一笑,道:“我乃咸阳人氏,曾听闻张良之名,亦知你与他共事。今特来此,欲问一事。”
    张苍心中一动,忙道:“请讲。”
    老者缓缓道:“张良被流放边关,不知可有归期?”
    张苍神色黯然,低声道:“朝廷未有赦令,恐难以归来。”
    老者叹息道:“张良此人,虽犯律令,然其心为民,其志可嘉。若他有朝一日归来,我愿为他引路。”
    张苍心中一震,忙道:“老丈高义,张苍铭记于心。”
    老者点头,转身离去,身影渐行渐远,消失在桥头。
    张苍站在桥边,望着江水奔流不息,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桥修好了,百姓得以通行,但这通往未来的路,依旧漫长而艰难。
    而他,也将继续走下去,修更多的桥,铺更宽的路,为民所用,为这个时代留下一丝温暖与希望。
    张苍站在桥头,望着江水奔流不息,心中思绪万千。自从张良被流放边关,江原县虽依旧安定,但百姓心中皆有一丝怅然。那座桥,是张良与他共同修筑的,如今桥犹在,人却远去,令人唏嘘。
    乌县令自那次赋税之事过后,对张苍愈发倚重,凡县中大事,必与他商议。张苍虽未入仕,却以一介布衣之身,行乡贤之责,为民请命,为政建言。他每日奔波于乡学与田亩之间,教书育人,丈量土地,记录百姓疾苦,为县中事务出谋划策。
    某日,乌县令召集张苍议事,神色凝重。
    “张夫子,成都郡传来消息,朝廷欲在蜀中增设粮仓,以备北疆战事所需。然此令一出,各县需增派徭役,百姓恐难承受。”乌县令缓缓说道。
    张苍皱眉道:“蜀中本就地势复杂,百姓多以务农为生,若增派徭役,恐误农时,影响收成。”
    乌县令点头道:“我亦忧心。然朝廷有令,不可违抗。我欲上书郡守,请求宽限,或可减轻百姓负担。”
    张苍沉思片刻,道:“此事若能暂缓,百姓尚有喘息之机。我愿协助县令,起草文书,详述江原县实情,以求郡守怜悯。”
    乌县令大喜,道:“有张夫子相助,此事必成。”
    于是,张苍连夜执笔,撰写奏章。他在文中详述江原县田亩贫瘠、百姓劳苦,又提及桥梁修缮之艰难,恳请郡守体恤民情,暂缓徭役之令。文书成后,乌县令亲自送往成都郡。
    数日后,郡守回信,允准暂缓徭役一年,以待农收之后再议。乌县令欣喜不已,对张苍道:“此皆赖张夫子之笔力,百姓得此宽限,实乃大幸。”
    张苍却道:“此举虽解一时之困,然长远之计,仍需朝廷明察民情,减轻赋税,方能真正安民。”
    乌县令点头称是,又道:“听闻成都郡有意设立‘乡贤议政’之制,凡德高望重之人,皆可参与政务,为民请命。若张夫子有意,可由我举荐。”
    张苍沉思片刻,道:“若能为民请命,我愿一试。”
    乌县令遂上书郡守,举荐张苍为“乡贤”。数月后,郡守批准,张苍正式成为江原县乡贤,参与政务,为民发声。
    自此之后,张苍不仅教书育人、修桥铺路,更时常与乌县令商议政务,为百姓争取权益。他虽未入仕,却以一介布衣之身,行官吏之事,深得百姓敬重。
    然而,张良之事,依旧萦绕在他心头。每当夜深人静,他便会想起张良被押往咸阳时的背影,想起那句“修桥铺路,为民所用”。他知道,张良虽远在边关,但他的心,始终与这片土地相连。
    某日,张苍巡视桥道时,偶遇一位年迈老者,身披粗布衣裳,手持竹杖,步履蹒跚。老者见张苍,忽然驻足,目光灼灼。
    “这位夫子,可是张苍?”老者问道。
    张苍一怔,拱手道:“正是在下。不知老丈有何指教?”
    老者微微一笑,道:“我乃咸阳人氏,曾听闻张良之名,亦知你与他共事。今特来此,欲问一事。”
    张苍心中一动,忙道:“请讲。”
    老者缓缓道:“张良被流放边关,不知可有归期?”
    张苍神色黯然,低声道:“朝廷未有赦令,恐难以归来。”
    老者叹息道:“张良此人,虽犯律令,然其心为民,其志可嘉。若他有朝一日归来,我愿为他引路。”
    张苍心中一震,忙道:“老丈高义,张苍铭记于心。”
    老者点头,转身离去,身影渐行渐远,消失在桥头。
    张苍站在桥边,望着江水奔流不息,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桥修好了,百姓得以通行,但这通往未来的路,依旧漫长而艰难。
    而他,也将继续走下去,修更多的桥,铺更宽的路,为民所用,为这个时代留下一丝温暖与希望。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