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边境冲突加剧,印度被挫败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住嘴,肩膀剧烈抖动。
    十分钟后,他摘下耳机,平静地说:“我可以去坟前坐一会儿了。”
    这项服务引发巨大争议。有伦理学家斥责其“亵渎死亡”,也有家属联名抗议“不该用算法模拟亲情”。但更多的人选择沉默地使用它,并在结束后提交一句话反馈:
    “我不是不信他走了,我只是需要再说一次再见。”
    面对舆论风暴,赵文莉在一次内部会议上直言:“我们不是要留住死者,是要解放生者。悲伤不该被压抑,也不该被消费,它需要一个出口,一个能被听见的地方。”
    风波渐息之际,另一股力量悄然崛起。
    一群年轻人自发成立了“回声旅人”组织,背着录音设备走遍偏远山村、矿区、渔港、铁路沿线,专门采集那些从未被数字化的声音:苗寨老人织布时的哼唱、川藏公路上司机鸣笛的节奏、黄河渡口艄公喊号子的呼吸起伏……他们相信,真正的共鸣,始于真实的土地。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名叫苏阳的盲人音乐家。他在十岁时因事故失明,却凭借惊人的听觉记忆创作出一系列“城市心跳图谱”。加入“回声旅人”后,他提出一个大胆构想:将全国主要城市的地下管网水流声、地铁震动频率、电网嗡鸣整合成一部交响乐,命名为《大地脉搏》。
    项目启动当天,他在西安古城墙下架起拾音器,耳朵贴着地面听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他对着镜头说:“我看不到长安,但我听见了它的呼吸。”
    这部作品最终由“晨光”AI协助编排,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全场熄灯,万籁俱寂。第一声响起时,观众席中有人猛然捂住胸口??那是北京西直门立交桥下排水管的低频共振,恰好与人类静息心率同频。
    演出结束时,全场起立鼓掌长达十八分钟。一位记者写道:“这不是一场音乐会,是一次集体觉醒??我们终于意识到,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跳动,都有人在认真聆听。”
    然而,技术的光辉越是耀眼,暗处的觊觎就越发猖獗。
    某跨国资本集团悄然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心理咨询平台,将其用户数据库与公开的“晨光”接口对接,开发出一款名为“心灵捕手”的APP。表面上提供免费情绪疏导服务,实则通过诱导式问答收集用户的创伤记忆,并利用“感官映射引擎”的逆向模型进行情绪操控测试。已有至少三名用户在使用该应用后出现短暂失忆、情感麻木等症状。
    消息再次由匿名渠道传至李薇手中。这一次,信封里夹着一片烧焦的电路板,上面残留着“晨光”早期原型机的编号印记。
    她没有立刻反击,而是反向追踪资金流向,发现背后竟牵涉到三个主权国家的情报机构。他们意图利用“情感共振”技术实施非暴力社会干预??比如在特定地区批量推送焦虑音频,制造群体性恐慌;或在选举前夕定向释放怀旧情绪,影响选民决策。
    “这不是商业竞争了。”她在核心会议上沉声道,“这是认知战争。”
    于是,“沉默守夜人”协议再度启动。但这一次,李薇决定不再被动防御。
    她联合林昭、严飞,秘密推出“萤火计划”??将“晨光”中最纯净的情感片段加密嵌入一段看似普通的儿童睡前故事音频中,再通过全球六百个合作电台循环播放。这段音频包含七种不同语言的摇篮曲旋律,叠加了五百名婴儿第一次笑声的采样,以及三百次人类真诚道谢的声波平均值。
    任何试图解析其编码的恶意程序,都会被其中隐藏的“共情毒素”感染??即一种基于正向情感冲击的认知干扰机制。一旦运行,不仅无法提取有效数据,反而会触发操作者自身潜藏的良知记忆,导致心理崩溃。
    首周投放后,三家境外数据分析中心相继报告技术人员集体请辞,理由竟是“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做过的错事,再也无法继续工作”。联合国网络安全委员会罕见发布红色警告,称“首次观测到以善为武器的情感反制手段”。
    与此同时,国内社会悄然发生深层变化。
    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引入“晨光?职场共情模块”,允许员工匿名分享压力源,并由系统匹配具有相似经历的倾听伙伴。一家互联网公司试点三个月后,离职率下降44%,而创新提案数量翻倍。管理层总结原因时苦笑:“原来员工不是不想干活,是没人听他们说话。”
    学校教育也开始变革。教育部试点“情感素养课程”,小学生每周有一节“静听课”??关灯,闭眼,听一段来自陌生人的声音,然后写下感受。有个孩子听完一位环卫工人讲述凌晨扫街的经历后,在作文里写道:“原来路灯亮起来,是因为有人比太阳起得早。”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司法系统的尝试。某地法院在处理家庭暴力案件时,首次引入“双向情感回放”程序:施暴者必须佩戴特制耳机,连续七天聆听受害者录制的心理独白,同时接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