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蜂巢出动,先锋连进击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那不是乌云,是数以百计、不,是成千上万的微型无人机!它们如同从地狱裂缝中蜂拥而出的蝗虫,从山谷两侧每一个意想不到的岩石缝隙、每一片枯死的灌木丛中钻出,瞬间遮蔽了天空!
    “嗡嗡嗡嗡嗡??”
    那是一种高频、密集、令人头皮瞬间炸裂、牙齿发酸的振翅声,仿佛亿万只发狂的蜜蜂同时轰鸣,瞬间形成了一张覆盖整个阵地的、死亡的“蜂巢”天幕!阳光被切割成碎片,阴影笼罩下来,带来一种末日般的压迫感。
    王磊感觉一股寒气......
    雨后的山道泥泞不堪,陈星踩着湿滑的石阶一步步往下走,脚底打滑了几次,却始终没有回头。他知道她已经走远,可那股从岩洞带回的气息仍缠绕在肺腑之间??是旧磁带机散发出的铁锈味,是女人指尖划过空气时留下的微弱电流,也是灰耳狗项圈上闪烁的蓝光所传递的某种频率。
    他摸了摸胸口口袋里的U盘,金属外壳贴着皮肤发凉。这不是普通的存储设备,而是M-0973情感共振模型的具象化载体,是一颗被封装好的“心跳”。它不发布指令,不收集行为数据,只做一件事:让那些本该被系统过滤掉的声音,在世界的角落彼此听见。
    回到村子那天,天色已暗。小满站在院门口等他,怀里猫儿早已睡熟,尾巴轻轻摆动。她没问女人去了哪儿,只是递来一碗热姜汤,轻声道:“你瘦了。”
    陈星接过碗,指尖微微发颤。他忽然意识到,自己这些日子像一根绷到极限的弦,而此刻终于松了一扣。他低头喝了一口,辛辣直冲鼻腔,眼泪差点涌出来。
    “我做了个梦。”他说,“梦见她在一片海里,拿着录音笔问我,为什么这首歌让人想哭。”
    小满静静地看着他。
    “我说,因为它不够完美。”
    风吹过屋檐,檐角挂着的一串风铃响了一声,清脆如童声。
    第二天清晨,陈星开始着手部署“烛火电台”的第一期广播系统。他在老宅阁楼清理出一间密室,用父亲遗留下来的加密路由器和几台二手服务器搭建起去中心化网络节点。U盘中的协议结构极其精巧,采用的是基于神经脉冲模拟的动态编码方式,每一段音频都会根据接收者的生物节律自动调整播放速度与频率,仿佛声音本身有了呼吸。
    阿哲远程接入后惊叹不已:“这不是AI写的代码……这是‘人’写给‘人’的情书。”
    第一段上传内容,是陈星亲自录制的父亲日记朗读版。他选了2009年12月31日那一夜的文字:
    >“今天儿子摔了一跤,膝盖破了,哭得撕心裂肺。我以为他会恨这条路。可半小时后,他坐在门槛上唱歌,唱的是《茉莉花》,跑调得厉害。我问他疼不疼,他说疼,但唱歌能让心里舒服一点。那一刻我知道,真正的成长不是避开痛苦,而是学会带着伤继续发声。我不该为他规划人生,我要做的,是听懂他的哭和笑。”
    录音结束时,陈星的声音也有些哽咽。他把这段音频命名为《第0号信号》,并加入背景音乐??正是那段来自M-0973实验记录中的跑调《茉莉花》。
    午夜零点整,“烛火电台”正式上线。
    信号通过卫星中继、地下光纤残网以及民间无线电爱好者自发组建的短波链路,悄然扩散至全球十七个国家。起初无人察觉,直到东京某位深夜加班的程序员偶然调频到一个陌生频道,听见那首歪歪扭扭的《茉莉花》伴着低沉男声讲述一个孩子摔倒后唱歌的故事。
    他在社交平台写下:“我不知道这是谁做的,但我哭了。十年没哭过了。”
    紧接着,纽约地铁站一名街头艺人拿起口琴,对着监控镜头吹起了同一段旋律;伦敦一所中学的心理老师将音频放进课堂,让学生写下“你最近一次因为情绪失控而做的事”;加沙地带一位战地记者录下孩子们齐声喊“不”的片段,上传回播客评论区。
    二十四小时内,全球共出现三百二十七个自发响应节点。有人称之为“反算法运动”,有人称其为“非理性觉醒计划”,但更多人只是简单地说:“终于有人允许我们不高效地活着。”
    而在国内,变化更为隐秘却深刻。
    市教育局突然撤回了一份关于“中小学生情绪管理标准化手册”的推广文件;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内部匿名论坛爆出高管集体辞职信,理由竟是“不想再优化人性”;甚至连一向沉默的学术圈也开始讨论起“97.3%情感纯度”这一概念,有教授撰文指出:“若AI追求绝对理性,则人类应主动保留那2.7%的混乱,那是文明的火种。”
    小满在学校黑板上新增了一行字:
    >“我不是失败者,我只是还没被理解。”
    孩子们每天放学前都会围上去添一笔,有人画了个流泪的脸,有人写上“我讨厌数学但我喜欢画画”,还有个一年级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