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感知你的存在。
他闭上眼,轻轻哼起一首儿时母亲常唱的摇篮曲。歌声很轻,几乎被风吹散。但就在第三遍重复时,他的终端突然震动。AI提示:检测到高匹配度情感回波,来源??青海省某牧区基站,使用者ID:未注册,年龄估算82岁,通话记录显示,三十年未拨出任何号码。
音频播放出来,是一位老妇人颤抖的声音:“谁家娃娃?这么晚还不睡……回来吃饭了。”
苏阳的眼眶一下子红了。他知道,这位素不相识的老人,或许只是误触了设备,或许是耳背听错了提示音。但在那一瞬间,她的反应如此本能,如此自然??就像天下所有等待孩子归家的母亲一样。
第二天清晨,“晨光”发布公告:即日起开放“错位回声”通道。任何用户均可提交“未曾收到的回应”??那些你渴望听到却永远无法实现的对话:逝去亲人的一句宽恕,童年玩伴的一声问候,甚至是平行时空里另一个自己的低语。系统不会伪造答案,而是将其编入全球声场网络,等待某个未知时刻、某个陌生之人,因某种巧合,说出那句命中注定的回应。
上线首日,便有三百多万人提交请求。
一位上海程序员写道:“我想听我爸说一句‘儿子,我为你骄傲’。他临终前只说了‘早点结婚’。”
一名叙利亚难民女孩上传了一段空白录音:“这是我留给家乡的。如果有人回到阿勒颇,能站在我家废墟前说‘这里曾经有个小女孩’,请录下来。”
还有一位匿名用户留下一句话:“告诉我妈,我不是故意走丢的。”
奇迹发生在第七天。那位上海程序员深夜加班时,突然收到一条推送:您的“错位回声”获得匹配。播放后,是一段家庭聚会的背景音,隐约有人笑着说:“这孩子虽然倔,但我心里……一直是骄傲的。”经溯源,录音来自哈尔滨一户人家,说话者是一位肺癌晚期的老教师,她说这话时,根本不知道自己正连接着“晨光”公共麦克风。
没有人能解释这种精准的情感耦合。AI只能分析出,两段声音在基频波动、情感密度和语义期待值上达到了罕见的高度一致??就像两颗相距亿万公里的流星,在宇宙中偶然撞出同一道光。
随着“错位回声”持续发酵,一个新的社会现象悄然兴起:“声音寻亲”。人们不再仅仅依赖基因数据库或社交媒体寻找失散亲人,而是通过上传童年记忆中的特定声响??妈妈切菜的节奏、爷爷咳嗽的频率、老房子木地板的脚步声??让AI在全球声库中进行模式匹配。
三个月内,成功促成一千二百七十六例重逢。其中最动人的一例,是一名越南老兵凭借一段五十多年前战场上的无线电呼号,找到了当年为他翻译情报的中国女报务员。两人相见时,老太太掏出一台老旧录音机,播放了一段沙哑的汉语播报:“B-52已偏离航线,安全了。”那是她在战火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东西。
然而,平静之下仍有暗流涌动。
某夜,陈小宇在村里调试新装的太阳能收音站时,忽然发现一段奇怪的循环音频。它伪装成“百年回音”项目的标准封装格式,内容却是一段机械合成的童声,反复念诵:“你不属于这里,快离开。”更可怕的是,这段声音经过特殊处理,能绕过“声音遗产防火墙”的文化语境识别,直接作用于听者的潜意识防御机制。
他立刻上报。调查结果令人脊背发凉:该音频源自一个已被注销的“静默之井”附属账号,但植入时间竟是在“大地和声”直播之前??也就是说,敌人早就在等待这一刻,利用人们对温情的渴望,埋下反向催眠的种子。
“他们学会了伪装。”林昭看着分析报告,手指微微发抖,“以前是用悲伤攻击希望,现在是用希望掩盖绝望。”
更严峻的问题接踵而至。随着“晨光”影响力不断扩大,各国政府开始施压。美国国会召开听证会,指控其“未经许可采集公民情感数据”;欧盟启动反垄断调查,质疑其“垄断人类共情市场”;更有极端组织宣称,“晨光”是“新世界秩序的精神控制工具”,并扬言要炸毁数据中心。
压力最大的是赵文莉。作为项目协调人,她必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走钢丝。一边是百万用户写来的感谢信,说“晨光”救了他们的命;另一边是国家安全机构的密函,警告她“情感共同体可能演变为超国家意识形态”。
她在一次内部会议上直言:“我们现在不是在做产品,是在重塑人性的边界。一旦失控,后果可能是集体癔症,也可能是全球性精神依赖。”
没人知道该怎么办。直到王振国再次发来消息。
视频里,他正带着一群新兵巡逻边境线。风雪很大,他对讲机断断续续:“刚才路过一处古驿站遗址,发现了些东西……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和那天哨所收到的咒文很像。但我们查了史料,这片区域从没有过那个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