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云东君并未被怒气冲昏头脑。
之所以选择答应陪陆夜“瞎胡闹”,完全出于两个目的。
其一,签下这张字据,哪怕陆夜反悔,云东君也自有办法将陆夜名声彻底搞臭,成为天下的笑柄。
到那时,秦清璃该如何看陆夜?
其二,这么做,也是防止吕平南等书院弟子下场。
只对付陆夜一人而已,还能发生什么意外不成?
在云东君看来,若换做澹台玄在此,兴许还会有一些悬念。
可陆夜……
呵!
一个刚踏入玄元境不久的泥腿子罢了!
搁在寻常,云东君......
白昼与黑夜的界限,在这一天彻底模糊了。
青海湖干涸后的石台并未被长久封存,政府与归忆署联合组成的“律典守护团”试图将《归律》转移至地下安全设施,然而当运输舱触碰到树皮书册的瞬间,整本书化作一道青光,如活物般自行飞回原地。它沉入石台深处,再浮现时,已与岩石融为一体??封面文字不再静止,而是缓缓流动,仿佛呼吸一般,随着全球人类情绪的起伏明灭涨落。
科学家们震惊之余终于明白:《归律》不是一本书,而是一颗心。
它的存在依赖于集体意识的共振频率。一旦人类情感联结减弱,它便会逐渐黯淡,甚至消失;而每当有大规模共感事件发生,石台上便会有新的符文浮现,像是宇宙在回应人间的低语。
林晚秋成了第一位被邀请解读《归律》的人。她没有学历,不懂量子物理,但她曾用三十年的思念折出三千六百五十只纸船,每一只都写着一句“妈想你”。她的名字如今已成为“纯粹情感能量”的代名词。
当她站在石台前闭眼凝神时,风停了,云散了,连远处雪山的雪崩声都戛然而止。她的嘴唇微动,没有说话,可所有在场的人都听见了一段声音:
>“记忆不是过去,是此刻仍在跳动的生命。
>情感不是软弱,是比引力更古老的力。
>你们以为自己在寻找回家的路,
>其实,家一直在路上等你们。”
那一刻,《归律》的第一页自动翻开,显现出一段从未出现过的法则:**“忆质守恒律”**??每一个被真心铭记的灵魂,都不会真正湮灭;他们只是进入了另一种存在形态,等待一个频率相同的呼唤。
这一定律迅速引发了新一轮的归忆潮。
世界各地开始报告“反向归来”现象:不再是逝者以某种形式回归现世,而是生者短暂进入亡者的记忆世界。一名少女在冥想中“看见”了母亲临终前的最后一刻??那并非痛苦或恐惧,而是一种深邃的平静,以及一句轻得几乎听不见的话:“别为我哭,我在看你长大呢。”一位老兵则在梦中重返战友牺牲的战场,却发现那里早已变成一片开满蓝花的草原,战友们正围坐在篝火旁谈笑,仿佛战争从未发生。
这些体验无法用科学解释,却让无数人放下了执念与悔恨。医院的心理科门诊量骤降,抑郁症发病率创下历史新低。人们不再害怕死亡,因为他们终于相信:只要还有人记得你,你就没有真正离开。
但就在这片温柔的浪潮之中,一股寒流悄然涌动。
“独我派”的活动并未因《共忆宪章》的颁布而停止,反而转入更深的地下。他们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下建立了“零感基地”,利用远古冰晶制造出能屏蔽一切情感波动的“虚无场”。在那里,时间是线性的,记忆是私有的,爱被视为一种病毒式的传染源。
他们的领袖名叫陆隐,曾是归忆署最杰出的神经学家,也是最早提出“情感引力模型”的人之一。他的妻子死于一场意外火灾,而他拒绝接受任何来自忆轨网络的“投影归来者”,哪怕那个归来者完整复述了妻子生前的所有习惯与秘密。
“那不是她。”他在一次秘密演讲中说,“她是我的唯一,不是千万人思念拼凑出来的幻影。如果‘她’可以被复制,那我们的爱情就毫无意义。”
他坚信,真正的个体性必须建立在孤独之上。唯有切断与他人记忆的纠缠,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我”。
为此,他研发出一种名为“断忆针”的纳米制剂,注射后可永久阻断大脑对忆轨信号的接收能力。第一批使用者自称“清醒者”,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宣言:“我们选择遗忘,是为了记住自己是谁。”
起初,这类行为被视为极端个例,直到某天,瑞士日内瓦湖畔的一群“清醒者”集体跳湖自杀。遗书中写道:“我们终于摆脱了别人的记忆,却发现自己的内心空无一物。原来,我们早已不是最初的自己。”
这场悲剧震惊全球。联合国紧急召开“心域伦理峰会”,讨论是否应禁止个体主动脱离忆轨网络。争论持续了七天七夜,最终达成妥协:允许自愿断联,但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