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爽子疯了?(6k)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笔趣阁(biquge321.com)更新快,无弹窗!

    ……
    ……
    感受到顾清的抗拒,
    李宾宾和周讯,倒没有被驳斥面子的难堪。
    毕竟,
    她们又不是被讨好的一方。
    如果不用手底下的艺人去出卖色相,换回交易,她们自然一百个愿...
    雨声淅沥,打在排练厅的铁皮屋顶上,像无数细小的手指敲击着记忆的门。那面黑色旗帜在穿堂风中微微摆动,“告?”二字未完,却已压得人呼吸微沉。张松文站在鼓前,手心沁出一层薄汗。他没有再敲第二下,只是将鼓槌轻轻搁在鼓沿,仿佛怕惊扰了某种正在苏醒的东西。
    “告别”??这个词像一块沉入深水的石头,在每个人心里激起无声的涟漪。
    静怡坐在角落的老木桌旁,手里攥着一封刚拆开的信。信纸泛黄,字迹颤抖,是一位癌症晚期患者的女儿寄来的:“我爸快不行了。他没别的愿望,就想在走之前,听一场《行路者》的录音。他说,那是唯一让他觉得‘我还活着’的声音。”她读完,把信折好,放在桌上那一摞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最上面。这些信,有的写给逝去的亲人,有的替无法开口的人诉说,有的只是一句:“我也快走了,请记得我。”
    顾顶推门进来,肩头湿了一片。他刚从殡仪馆回来??那是他们为新剧《终章》采风的第一站。没人知道一个剧团为什么要走进火化间、告别厅、骨灰寄存室,但张松文说:“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我们得学会和它对话。”
    “今天看了三场告别仪式。”顾顶声音沙哑,“第一场是位老教师,学生从四省赶来送他最后一程;第二场是个年轻人,车祸去世,父母抱着遗照哭到晕厥;第三场……是个婴儿,才七个月,先天心脏病。他的父母给他办了一场‘人生告别会’,放了他三个月大的笑声录音,全场人都哭了。”他顿了顿,“最让我难受的是,这些人明明爱得那么深,却连一句‘再见’都说不完整。”
    马小梅低头翻着笔记本,里面贴满了照片:养老院里握着手却不再相识的老夫妻、临终病房外蹲在地上抽烟的儿子、守着空坟年年烧纸的母亲。“我在云南采访了一个护工,她说很多人临终前最后的动作,是伸手,像是要抓什么。有人抓住床单,有人抓住空气,但更多人,是抓住亲人的手,死也不肯放。”她抬起头,眼圈发红,“可他们的亲人,往往连握回去的勇气都没有。他们怕一碰,就真的断了。”
    王杰默默打开电脑,投影出一段视频:一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在生命最后阶段突然清醒了几分钟,叫出了所有子女的名字,然后轻声说:“对不起,拖累你们了。”说完,又陷入混沌。视频结束,屋里静得能听见雨水顺着窗缝滴落的声音。
    “我们一直讲活着的故事。”张松文终于开口,声音低缓如夜风,“可死亡,才是所有人共同的归途。不是逃避它,而是正视它,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值得活过’。”
    会议定在三天后召开。主题不再是“演什么”,而是“如何说”。他们决定打破传统叙事结构,不再以时间线推进,而是以“声音”为核心线索??临终遗言、未寄出的信、电话录音、语音备忘录、甚至心跳监测仪的滴滴声,都将成为舞台的一部分。
    筹备启动后,行动再次悄然铺展。
    马小梅带队前往上海临终关怀医院,在医生允许下,录制了二十多位病人最后几天的日常对话。有一位老人每天清晨都要对着窗外喊一声:“老太婆,我还在!”其实他妻子已去世十年。护士说,这是他活下去的方式。马小梅问能不能录音,老人点点头:“你录吧,等我走了,让她也听听。”
    顾顶去了东北一座小城,寻找那些为逝去亲人立“纪念墙”的家庭。在一户人家的院子里,他看见一面由三百六十块瓷片拼成的墙,每一片都印着一个名字、一句话、一张照片。主人是个退伍老兵,儿子在抗震救灾中牺牲。“我不敢烧他的东西,衣服、日记、军功章,全留着。每年清明,我就在这儿坐一天,跟他说话。”他说,“我知道他听不见,但我得说。”
    静怡则深入殡葬行业,跟拍了一位入殓师的工作日常。那人三十岁,从业八年,经手过上千具遗体。“最难的不是腐烂的,也不是残缺的,是孩子。”他说,“有一次,我给一个五岁女孩整理遗容,她妈妈一直在外面哭,说‘让她漂漂亮亮地走’。我给她梳头、涂口红、穿上小裙子……做完那一刻,我躲在更衣室哭了半小时。”静怡问他为什么坚持做这行,他沉默很久,说:“因为每个人都该有尊严地离开。哪怕这个世界,从没给过他们多少尊严。”
    素材一点点汇拢,剧本逐渐成型。他们决定将《终章》分为四幕:**等待、放手、回响、延续**。
    第一幕《等待》,讲述人在生命尽头的挣扎与期盼。舞台中央设一张病床,四周是透明纱幕,投影出家属们在门外踱步的身影。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